您的位置:首頁

中醫養生 春夏之交養生有“四防”要當心

春天已經接近尾聲了,夏季馬上就要到了,在這個春夏之交的時候我們改如何做好養生保健工作呢?春夏之交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下有關春夏之交的養生知識吧,大家都要好好看看哦。

春天的時候陽氣升發,夏天則豔陽似火,春夏之交的時候,氣溫會從溫和慢慢變成炎熱,我們的身體也會因此而出現一些變化。

同時,在春夏之際,季節交替之時,多風,多雨,多雷電,溫差變化大等天氣變化較為頻繁,此時,人們要適應自然界的變化,適時根據氣候變化,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以保障身體健康。

中醫認為,春夏之交,此時陽方盛而陰未衰,陰陽交迫,互相搏結,所以氣候多變。這就好比唱戲,一方唱罷不願退場,一方唱將已然登臺,雙方只能可勁兒死磕,倒楣的還是看戲的這些人。

氣候無常,人最倒楣。但幸好,老祖宗留下“祖訓”:“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黃帝內經》)。啥意思?說白了就是想要不生病,就得關注天氣,根據氣候的變化,隨時調整自身的起居飲食,以適應氣候的變化。做到下雨打傘,颳風戴口罩,降溫多穿點,升溫少穿些,雷天少出門,下冰雹了,躲起來唄。

因此,如果你想根據天氣變化情況做好保健工作的話,那麼你就得做好以下“四防”工作。

濕邪困脾胃

春夏之交是多雨的季節,這會使空氣濕度增大,有利於致病微生物的繁殖與傳播。潮濕的環境還會引起人體呼吸不暢而誘發或加重心肺系統疾病。潮濕、陰雨天氣會導致濕氣過重,濕氣困脾胃,脾胃失和,脾失運化。

人們會出現諸如精神不振,頭暈困倦、舌苔薄白、上腹悶脹、不思飲食,口黏或甜,四肢沉重,大便稀溏,尿短少而黃赤、下腹隱痛等症狀。不願意吃飯,幹什麼都打不起精神,整天暈頭暈腦、昏昏沉沉的。還會產生煩躁、焦慮、抑鬱等情緒。這些都是濕邪入侵的症狀。

因此,飲食方面要多吃清淡的、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避免吃高熱量、高脂肪、煎炸的食物。濕氣太重,身體條件許可的人,也可適當吃些辣椒,通過吃辣,可幫助消化,增加食欲,增加體內發熱量,從而有助於防止在高濕的時候,人們常有的消化液分泌減少、胃腸蠕動減弱現象。

最簡單的是把薏米和紅豆熬粥服用。也可自己用些藿香、茵陳、紫蘇、土茯苓、薏苡仁等煲些湯或單獨煲水飲用,對祛濕有良好的作用。同時應加強體育鍛煉,注意生活衛生,保持心情的舒暢,合理安排好工作和生活。

暑濕致感冒

春夏之交氣候多變,晝夜溫差變化大,人體易感受暑濕時邪,又因喜歡納涼和飲冷,使體內的暑濕為風寒所遏,疏泄受阻,因而發病。症狀表現外則發熱不揚,頭身困重;內則胸脘痞悶,脾胃不和,口雖幹而飲不多,舌苔雖膩而少黃。若暑濕犯肺,肺氣不清,還會有咳嗽、痰粘,鼻流濁涕的症狀。

預防暑濕感冒的有效方法是勤洗手,儘量少用手摸眼睛、鼻子。平時飲食要清淡,避免生冷辛辣的食物,同時保持良好心態,增強自身抵抗力。針對體質較差的人,可服用大青葉、板藍根等中藥預防感冒。日常食物中,大蒜、薑、蔥、食醋也有防治暑濕感冒的奇特功效。常見的中成藥有暑濕感冒沖劑、藿香正氣丸、清暑益氣丸等。

風襲呼吸道

春夏之交多風且風力較大,大風會加速水分蒸發,使空氣乾燥。特別是北方,還會帶來揚沙天氣,造成空氣污染,損害健康。引發多種呼吸系統疾病。大風天時對皮膚造成直接的損傷,造成皮膚的乾裂,脫屑。同時,揚沙中的懸浮顆粒會隨呼吸進入人體肺臟,尤其是直徑在2.5微米以下的懸浮顆粒能直接進入支氣管和肺泡進入血液循環系統可使呼吸系統、心臟病發病人數猛增。

在大風天氣時應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注意收聽天氣預報,有較強沙塵天氣時,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最好不要出門。避免在看板和老樹下逗留。在強大風力的作用下,安裝不牢的看板或根基不穩的老樹容易倒塌或斷裂,危及人們生命安全。

2.及時關閉門窗,減少外出,特別是老人和兒童。必須到室外活動的人最好戴口罩、紗巾等防塵用品,以免沙塵對眼睛和呼吸道造成損傷。回到家後,可以用清水漱漱口,清理一下鼻腔,以降低感染的幾率。進食前應注意洗淨手和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