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急性膽囊炎的症狀及治療介紹

急性膽囊炎的症狀最明顯的就是會出現疼痛感,特別是在腹部出現持續性疼痛而加劇的時候要注意,而且要警惕可能出現的噁心嘔吐問題,在治療上要注意多休息,科學的使用一些藥物。

一、.症狀

(1)疼痛:為最主要症狀。病初時疼痛多局限於上腹部劍突下,較輕,呈持續性,以後疼痛逐漸加劇,轉至右上腹部,為持續性伴陣發性加重,約半數病例可伴右肩背部或右腰部放散痛。如伴有膽石症,則疼痛程度更為嚴重,陣發亦更明顯;若疼痛較劇,呼吸可受抑制,表現為淺而快。

(2)噁心、嘔吐:大約半數以上患者有噁心,1/3以上病例有嘔吐。實驗證明,單純膽囊擴張並不引起嘔吐,而膽總管擴張者常有嘔吐;若症狀甚劇,應考慮膽囊管或膽總管結石存在之可能。

(3)發熱:患者常有低熱,一般在38~39℃,熱度高低與炎症範圍及嚴重程度有關。寒戰和高熱較少見,若有此現象多表示已並有膽總管炎或上行性肝管炎。

二、治療

(1)臥床休息、禁食。

(2)胃腸減壓、減少膽汁和胰液分泌。

(3)解痙止痛:常用的藥物有阿托品、山莨菪堿(654-2)或丁溴東莨菪堿(解痙靈),肌注或小壺內靜脈滴入。

(4)靜脈補液,提供足夠熱卡,糾正脫水和電解質紊亂。

(5)抗生素:應選擇適當的抗生素,種類和劑量根據病情,年齡等因素而定。一般多首選針對革蘭陰性桿菌及厭氧菌的抗生素。常用者有氨苄西林、慶大黴素、阿米卡星、克羅米通(優力新)或舒他西林(舒安西林)等;對厭氧菌,一般用甲硝唑(滅滴靈),也可用克林黴素(氯林可黴素)。此外尚可選用頭孢菌素類。

(6)中藥、針灸:中醫認為急性膽囊炎系肝氣鬱結、脾失健運,濕熱蘊結所致,一般是實熱之證,治宜疏肝利膽,化濕清熱,可用柴胡東加減。針刺療法有解痙止痛,降低膽道內壓,促進膽道炎症消退之效。常用的主穴有膽囊點(阿是穴)、足三裡、陽陵泉、內關等,配以肝俞、膽俞、曲池等備穴。草藥可用金錢草、海金沙、車前子,或魚腥草、馬齒莧、蒲公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