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白芥子的功效與作用 溫中散寒利氣豁痰

導語:白芥子表面灰白色至淡黃色,具細微的網紋,有明顯的點狀種臍。種皮薄而脆,破開後內有白色折疊的子葉,有油性。無臭,味辛辣。用於寒痰喘咳,胸脅脹痛,痰滯經絡,關節麻木、疼痛,痰濕流注,陰疽腫毒。

白芥子的功效:

溫中散寒,利氣豁痰,通經絡,消腫毒。治胃寒吐食,心腹疼痛,肺寒咳嗽,痛痹,喉痹,陰疽,流痰,跌打損傷。

1、《別錄》:"主射工及注氣發無恒處,丸服之;或搗為末,酢和塗之。"

2、陶弘景:"歸鼻。去一切邪惡疰氣,喉痹。"

3、《日華子本草》:"治風毒腫及麻痹,醋研敷之;撲損瘀血,腰痛腎冷,和生薑研微暖塗貼;心痛,酒醋服之。"

4、《日用本草》:"研末水調塗頂囟,止衄血。"

5、《綱目》:"溫中散寒,豁痰利竅。治胃寒吐食,肺寒咳嗽,風冷氣痛,口噤唇緊。消散癰腫、瘀血。"

6、《分類草藥性》:"消腫毒,止血痢。"

白芥子的作用:

1、抗真菌作用。白芥子水浸劑(1:3), 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等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刺激作用。白芥子甙,本身無刺激作用, 遇水後經白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揮發性油(白芥子油).

芥子揮發油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應用於皮膚,有溫暖的感覺並使之發紅,甚至引起水泡、膿皰.通常將芥子粉除去脂肪油後做成芥子硬膏使用, 用作抗刺激劑(刺激性藥物使用於皮膚局部,其作用不僅限於用藥部位,並牽涉到其他部位,產生治療作用時, 稱為抗刺激作用),治療神經痛、風濕痛、胸膜炎及扭傷等.使用前先用溫水濕潤,以加強芥子酶的作用(沸水則抑制芥子酶的作用).應用時間不超過15~30分鐘,皮膚敏感者只能應用5~10分鐘.

芥子粉作為調味劑, 使唾液分泌及澱粉酶活性增加,使心臟體積和心率減少.小量可刺激胃黏膜增加胃液及胰液的分泌,有時可緩解頑固性呃逆.內服大量可迅速引起嘔吐,可用於麻醉性藥物中毒之治療.

3、其他作用。白芥子甙水解物刺激胃黏膜,反射性引起支氣管分泌增加, 使痰液變稀而起祛痰作用.

家兔靜脈注射芥子生理鹽水浸出液,血壓先有輕度上升,後則下降, 呼吸增快.

亦有報告指出,給動物長期喂飼芥屬植物可使其甲狀腺腫大,此可能由於分泌了過多的促甲狀腺激素所引起.



白芥子的治病配方:

1、治感寒無汗:水調芥子末填臍內,以熱物隔衣熨之,取汗出妙。(《簡便單方》)

2、治上氣嘔吐:芥子二升,末之,蜜丸,寅時井花水服,如梧子七丸,日二服;亦可作散,空腹服之;及可酒浸服,並治臍下絞痛。(《千金方》)

3、治婦人中風,口噤、舌本縮:芥子一升,細研,以醋三升,煎取一升,塗頷頰下。(《聖惠方》)

4、治關節炎:芥末50克,醋適量。將芥末先用少量開水濕潤,再加醋調成糊狀,攤在布上再蓋一層紗布,貼敷痛處。三小時後取下,每隔三至五天貼一次。(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5、治陰證傷寒,腹痛厥逆:芥菜子研末,水調貼臍上。(《生生編》)

6、治大人小兒癰腫:芥子末,湯和敷紙上貼之。(《千金方》)

7、治腫及瘰鬁:小芥子搗末,醋和作餅子,貼。數看,消即止,恐損肉。(《補缺肘後方》)

8、治咽喉閉塞不通甚者:芥子150克,搗,細羅為散,以水蜜調為膏,塗於外喉下熁之,幹即易之。(《聖惠方》)

9、治耳聾:芥子搗碎,以人乳和,綿裹內之。(《千金方》)

10、治眉毛不生:芥菜子、半夏等分。為末,生薑自然汁調搽。(《孫天仁集效方》)

11、治療風濕腳氣腫疼無力:白芥子、芸薹子、蓖麻子、木鱉子(去殼)、白膠香各50克胡桃五枚(去殼).上六味一處搗三千杵 成膏.每用皂子大摩疼處.(《聖濟總錄》芥子膏)

12、治療腫毒初起:白芥子末醋調敷之.(《瀕湖集簡方》)

13、治療傷寒後肺中風冷 失音不語:白芥子五合(研碎)用酒煮令半熟 帶熱包裹熨項頸周延冷則易之.(《聖濟總錄》芥子酒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