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髖關節置換術後怎麼護理?

髖關節在人體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但是由於各種因素日常生活中髖關節受到傷害,所以需要通過髖關節置換手術來恢復,但是這種手術最為重要的就是要做好術後的護理工作,而術後護理主要包括保持正確體位、功能訓練、皮膚護理以及加強營養促進鈣吸收,其次就是預防併發症的針對性護理,具體包括預防術後髖關節脫位、預防靜脈血栓、預防感染、防治便秘以及預防消化道應激性損害,只有將這些護理工作一一落實,才可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1.術後護理

術後返回病房後,除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及全身病情變化外,要注意以下方面:

(1)正確體位

術後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患肢外展30°, 足尖向上, 髖關節、膝關節各屈曲30°),在兩腿間安放枕頭,必要時可穿丁字鞋固定。為避免長期同一姿勢所致不適,可適當仰臥與健側傾斜臥位交替,注意健側臥位時兩腿間和後背墊軟枕以保持患肢中立位。

(2)功能訓練

術後麻醉作用消失後即開始有規律的進行患肢股四頭肌主動收縮及踝關節的屈伸、旋轉活動,輔以被動按摩,可促進靜脈血回流。健側下肢也要進行抬高運動和膝關節伸屈運動,防止肌肉萎縮、關節僵直、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手術48h後開始採用CPM 機鍛煉,每天1次,每次30min ,1周後改為每天2次。鍛煉方法正確會對骨折端產生機械性刺激,利於骨痂生長。

一般術後3-7天可扶患者坐于床沿,10天可在床邊站立,待14天傷口拆線後可扶拐或借助步行器下地活動,整個訓練期間護士需在旁邊指導和保護。

(3)皮膚護理

老年人新陳代謝減慢,皮下脂肪減少,皮膚彈性較差,術後臥床時間較長,極易發生褥瘡。因此要保持床鋪整潔,勤翻身,勤擦洗,動作輕柔,指導病人主動活動健側肢體。認真觀察肢體水腫程度、膚色、溫度及感覺的情況,雙側對比,對受壓處要仔細檢查,發現異常及時處理,做好預防工作。為減少骨突處受壓,必要時可使用氣圈、棉墊。

(4)加強營養促進鈣吸收

老年人常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質疏鬆,建議多吃高蛋白、高熱量、高纖維及富含鈣質的食物, 常規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糾正負鈣平衡,以利骨折癒合。對絕經女性,如無用藥禁忌,還可適量進行雌激素替代治療。

2預防併發症的針對性護理

(1)預防術後髖關節脫位

老年人髖關節周圍組織鬆弛,術後如活動不當或體位不正確,很容易造成髖關節脫位而致手術失敗。術後搬運患者時應派專人保護髖關節,不得牽拉肢體;術後平臥時,要維持患肢出於外展位;側臥時注意保持屈膝和屈髖,避免內旋和盤腿。

(2)預防靜脈血栓

靜脈壁損傷、血流緩慢、血液高凝狀態是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手術和創傷本身可引起血管損傷和高凝狀態,而長期臥床和下肢活動減少則造成血流緩慢。應密切監測血凝指標,補充血容量,維持水鹽電解質平衡;並向患者做好健康教育,鼓勵患者做肢體的被動和主動運動,增加床上活動量。

(3)預防感染

術後患者抵抗力下降,臥床時間較多,很容易出現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和泌尿系感染。應嚴密監測體溫變化,換藥時嚴格無菌操作,保持引流管通暢在位,注意觀察引流量和顏色;定期消毒病房,天冷注意保暖;鼓勵深呼吸和擴胸等床上運動,訓練有效咳嗽,必要時給予霧化吸入;保持會陰清潔乾燥,保證每日飲水1000ml-1500ml,術後留置尿管需做好尿道口護理,儘早拔除尿管。

(4)便秘的防治

患者骨折後臥床,排便習慣發生了改變,腸蠕動減慢,加上患者病後食欲減退,飲食量減少,很容易造成便秘,排便困難,此時應囑患者多食纖維素含量高的易消化的食物。加強營養,定時按摩腹部,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按摩,每次20~30 min ,促進腸蠕動,每日3~4 次。最好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習慣。如連續三天沒排便,為避免過分用力誘發腦血管意外,可給予開塞露或灌腸處理。

(5)預防消化道應激性損害

老年人胃黏膜屏障極易受損,圍手術期適當應用質子泵抑制劑控制胃酸分泌,預防應激性潰瘍發生

3出院指導

老年股骨頸骨折是一種需要較長時間康復的疾病,術後康復大多在家中進行,因此對患者及患者家屬培訓相關康復護理知識尤為重要。宜繼續合理營養飲食,酌情服用接骨續筋的中成藥。術後第1個月內坐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導致髖關節水腫。術後2-3月不宜負重活動,三個月後可逐漸過渡到負重活動狀態。要盡可能減少周圍環境存在的潛在危險,行走練習建議有專人陪護,預防再次跌倒的發生。定期隨診,複查X片。完全康復後可進行體育活動,但要注意不可進行劇烈運動,以免對新髖關節產生過度壓力造成磨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