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老人髖關節置換術後,越早下地走越好

小麗從外地趕來醫院看她奶奶。 奶奶70多歲了, 因為走路時髖部疼痛在兩天前接受了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 到了醫院小麗發現奶奶正在護士的攙扶下練習走路。 哎呀, 這麼大的手術, 傷口還沒有長好就走路, 多痛呀!小麗趕緊跑過去對護士說讓奶奶回到床上躺下, 等恢復得差不多了再下地。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關節與骨病外科主任醫師史占軍表示, 老人做完手術後不但要活動, 還要早些下地走路, 這是康復程式的一部分, 必須這樣做。

髖關節置換後為何要病人早下地走路呢?

史占軍解釋,

全髖關節置換術後不是單純身體的恢復, 更需要預防併發症。 大手術給病人體力帶來很大消耗, 病人需要臥床休息以恢復體力, 但臥床太久會產生褥瘡、肺炎、誘發心臟病, 一旦出現這些併發症則嚴重影響整體的康復。 另外, 缺乏運動時肢體血流會減慢, 血流緩慢的時候血管內的血液容易發生凝固, 造成血管栓塞, 堵塞血管的栓子如果脫落, 順著血液流到心臟進一步流到肺臟則會堵住肺臟的大血管, 危及患者生命。 所以手術後要早些下地運動, 預防併發症的發生。

手術結束後越早恢復運動越好, 但由於傷口一般放有將傷口內的淤血引流出來的管子, 在引流管拔出之前不方便下地行走, 所以手術當天一般只能在床上做被動的運動,

如按摩下肢, 這樣可以促進下肢血流加快, 預防血管的栓塞。 他稱, 其實手術後第一天就可以把引流管拔除, 拔除引流管後就應該下地練習行走了。 年齡太大的病人, 比如90歲以上的老人做了手術是不是可以酌情考慮晚幾天下地呢?恰恰相反, 年齡越大越容易出現手術後臥床併發症, 就越應該早下地行走。

全髖人工關節置換術後選擇何種運動較好?

史占軍表示, 這個沒有統一的意見。 應該因地制宜, 但有統一的原則, 那就是運動量由小到大, 逐漸增加。

比如手術當天可以幫患者按摩下肢的肌肉和關節, 術後第一天上午可以增加床上運動, 讓患者自己練習在床上屈伸下肢關節, 主動抬高下肢,

下午就可以練習下床站立, 如果病人體力允許, 除了站立之外還要增加逐漸練習行走。 術後第二天開始逐漸增加練習行走的次數和行走距離, 術後5-7天就要開始練習上下樓梯、登自行車等運動, 增加運動的協調性。 術後兩周, 如果病人體力較好, 在能站穩不摔倒的情況下可以逐漸放棄助行器練習行走。

所以, 患者術後選擇何種運動, 要根據患者本身的情況及醫院的條件來定, 注意循序漸進, 運動量由小到大, 注意不要摔倒, 上下床時預防關節脫位。 為了預防併發症和增加康復速度, 髖關節關節置換術後的病人應該能走的時候不要站, 能站的時候不要坐, 能坐的時候不要躺。

史占軍提醒, 如果運動後感覺傷口疼痛加重或者夜間疲勞感很重,

說明運動量過大, 需要適當減少運動量。

TIPS

有些情況下

要用拄拐

史占軍稱, 只要患者沒有感覺到手術部位的疼痛, 就可以完全負重, 除非手術中因為患者骨頭結構缺損比較大進行了重建, 則能在術後一到兩天內恢復下地行走。 他介紹, 手術中如果重建了骨頭, 也應該早些下地, 但醫生可能會告訴病人手術側的肢體不能負重或者不能完全負重, 需要拄拐來代替患側肢體的負重。 (記者 余燕紅 通訊員 李曉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