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寶寶智商低表現,這些要當心!

隨著現在的網路的發達,人工也慢慢面臨著淘汰的趨勢,機械自動化越來越熱門了,因此就業難這個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嚴重,孩子從小抓起就變得極為重要,不少寶媽們從小開始給孩子規劃學習任務,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被社會所淘汰,那麼,在努力教小寶寶們認知能力以及感知能力的時候,不少媽媽可能會發現一些特殊事件,比如孩子的睡眠時間長,表情比較呆滯、行動遲緩,吸允能力差、運動發育遲緩,其實,這有可能是孩子智力發育不足,那麼,該如何判斷自己的寶寶究竟是不是智力發育不足呢?還有如何調理呢?下面就來講講寶寶智力發育不足這件事。

(一)寶寶智力發育不足的7大表現

有的寶寶從生下來開始,就時常會出現與平常寶寶不同的行為,睡覺時間變長了,親戚再怎麼逗,都面無表情,而家長殊不知,這其實是低智商的預兆。

1、表情呆滯

通常智力發育遲緩的寶寶只有過百天之後才會出現笑容,且臉部沒有表情,非常呆滯,而且在半歲的時候也不能露出自然的微笑。

2、睡眠時間長

一般情況下,新生兒睡眠時間會比較長,甚至可以連續20多個小時呼呼大睡,這屬於正常,對比寶寶之前的睡眠情況,如果5個月後,寶寶還是睡眠時間那麼長,就要重視起來了

3、吸吮能力差

智力障礙的寶寶最早表現出來的症狀往往是吃奶困難,不會吸吮,特別容易吐奶,這樣就表示神經系統有損傷,日後智力會受影響。到寶寶半歲時添加輔食以後,咀嚼晚餵養困難,吃固體食物不易咽下並且致使嘔吐。

4、反應遲鈍

這個通常表現為,你跟寶寶說話或者叫寶寶名字,寶寶總是慢半拍才給你回應,如果偶爾一次,倒也沒什麼,如果是經常性這樣,建議帶寶寶去醫院檢查一下。

5、語言發育遲緩

寶寶在5、6個月大的時候語言能力就已經開始快速發育了,他會用聲音表達自己的情緒。8個月左右開始牙牙學語,媽媽說什麼他會跟著模仿。1歲多到2歲的寶寶已經會叫爸爸媽媽了。若2歲寶寶,還不能說簡單詞語,甚至3、4歲,還斷斷續續,那寶媽要及時帶查看原因。

6、運動發育遲緩

要是寶寶在學習臥趴、抬頭、坐下、站立和走路等基本動作的過程中總是“困難重重”,且學習時間比同齡寶寶長三個月及以上的話,就是智力發育遲緩的病症。

7、啼哭聲音異常

如果寶寶在遭受外界刺激的時候不能立刻反應過來,反而要等很久才會有哭聲,或者需要刺激很多次才能哭出來的話,就是發育遲緩的表現。而且要是哭聲比較尖細、無力或者不喜歡哭鬧,也是一種不正常的狀態。

(二)何養出高智商寶寶

0-3歲是人類大腦發展的黃金階段。在出生後的1年內,寶寶的大腦體積變大了一倍,74%的能量攝入都用在了滋養大腦發育上。尤其是從出生0歲到1歲期間,每秒鐘大腦中就長出700根神經元,是一生中生長相對較飛速的階段。那麼如何提高寶寶智商呢?

1、基礎營養補充

母乳餵養

母乳中含有多種促進兒童智力發育的活性物質,特別是對智力發育有重要影響的牛磺酸比牛奶要高出10倍之多。據調查,吃母乳長大的兒童比吃代乳品長大的兒童智商要高出3-10分左右。

營養補充

研究發現,若在腦細胞增大期,嬰幼兒營養不良,那麼則會導致腦重量不足,那麼智力發育就要受到較大影響。據調查幼年時患過嚴重營養不良的兒童,到少年時就會表現出智力差。而腦細胞60%左右是由脂類所構成。所以質優、量足的脂類可促進腦細胞發育和神經髓鞘的形成。

2、外在輔助加工

平衡協調能力

如果一個孩子的平衡綜合感失調,那麼將來在學習和生活中會因觀側不准距離,方向感差,對學習造成影響。也會因做事時協調能力較差而影響孩子對掌握新事物的興趣。所以應該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注重對他們進行身體協調性和平衡感的培養。

感知能力

感知是感覺和知覺的總稱。如通過眼睛看到顏色,這是視覺;通過耳朵聽到聲音,這是聽覺。而把物體的各個屬性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一個整體,這就是知覺。幼兒感知是幼兒認識世界和增長知識的管道,所以他們需要用感官去接觸事物,這樣才能對他們進行直接的感知認識。

認知能力

認知能力是指人腦加工、儲存和提取資訊的能力,即人們對事物的構成、性能與他物的關係、發展的動力、發展方向以及基本規律的把握能力。它是人們成功的完成活動最重要的心理條件。知覺、記憶、注意、思維和想像的能力都被認為是認知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

和寶寶交談在孩子成長的最初階段是十分重要的,孩子在會說話之前對於聲音的敏感度最強。研究表明,孩子在出生後對於母親的聲音的敏感度超過其他任何的聲音。寶寶的這種對於聲音的分辨能力有助於孩子語言的培養,特別是對母語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