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氣滯血瘀吃藥藥方有哪些

中醫在對於治療氣滯血瘀方法的方法比較多。可通過中藥慢慢調理,使患者的氣血暢通,從而可改善由於氣滯血瘀而引起的胸悶、氣短、腹部脹痛等症狀。那麼氣滯血瘀吃藥藥方有哪些?下面一起來瞭解一下。同時提示氣滯血瘀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愉快的情緒,多參加一些適當的體育運動則可改善血瘀狀態。

氣滯血瘀多因情志內傷,抑鬱不遂,氣機阻滯,而致血瘀。肝主疏泄而藏血,肝氣的疏泄作用在氣機調暢中起著關鍵作用,因而氣滯血瘀多與肝失疏洩密切相關。臨床上多見胸脅脹滿疼痛,瘕聚、症積等病證。肺主氣,調節全身氣機,輔心運血,若邪阻肺氣,宣降失司,日久可致心、肺氣滯血瘀,而見咳喘、心悸、胸痹、唇舌青紫等表現。

氣滯血瘀(證)論治:

1、主症:刺痛拒按,痛處不移,面色晦暗或黧黑。

2、副症:胸脅脹悶,走竄疼痛,性情急躁或抑鬱;或譫語,或發狂;或脅下痞塊,堅硬不移;或口唇爪甲青紫,肌膚甲錯;或口渴但欲嗽水不欲咽;或皮膚紫斑,或肌表有絲狀血縷,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青筋脹痛;或大便色黑如柏油;或痛經,閉經、惡露不盡,血色紫暗夾有血塊。

3、舌脈:舌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或沉澀,或結代。治療法則: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4、代表方劑:血府逐瘀湯、身痛逐瘀湯、複元活血湯、少腹逐瘀湯、通竅活血湯、膈下逐瘀湯等。

氣滯血瘀除了吃藥之外還需注意以下幾點:

1、保持愉快的情緒,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避免大怒、驚恐、憂思等不良情緒對氣血運行的影響。

2、堅持體育活動,運動量因人而異。每次運動鍛煉應達到微微出汗的程度。

3、體內的水分通過呼吸、皮膚蒸發和大小便排出。如不及時補充水分,可使血液中水分減少,導致血粘度增高,血行緩慢。所以,氣滯血瘀體質平時宜多飲水,每天攝入量不低於2000毫升約8杯水。

4、堅持快步走運動。據測試,快步走時所吸入的氧氣,是人體安靜狀態下的8倍,能大大改善血瘀狀態。

5、寒則氣滯、寒則血凝,氣滯血瘀體質除衣被保暖外,在寒冷環境的時間不宜過久。

6、冬季室溫應不低於攝氏20度。夏季使用空調降溫,室溫也不宜過低,一般宜保持在25~26度左右。

7、每天用熱水泡浴,有利於改善全身氣血運行,如能定期進行藥浴、按摩,則效果更好。

8、少吃鹽和味精,避免血黏度增高,加重血瘀的程度。

9、不宜吃甘薯、芋艿、蠶豆、栗子等容易脹氣的食物。

10、不宜多吃肥肉、奶油、鰻魚、蟹黃、蛋黃、魚籽、巧克力、油炸食品、甜食,防止血脂增高,阻塞血管,影響氣血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