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胸腔閉式引流管護理方法有哪些?

胸腔閉式引流是通過引流管的方式來進入人體胸腔,可以使人體其中的毒素或者是一些液體排出體外,可以促進人體肺部的組織達到活躍的狀態,可以治療一些胸腔疾病,在做胸腔閉式引流管後需要及時護理,平時要保持傷口潔淨,避免感染,平時也要多注意引流管是否有漏氣等。

胸腔閉式引流的護理

1, 保持胸閉引流的密閉性: 由於胸腔內是負壓,為了防止引流液倒流而發生逆行感染,要確保患者的胸閉引流瓶平面低於胸腔引流口平面至少60 cm,囑患者活動時不要將引流瓶提的太高,更不能跨床。引流管不要過長,以防折疊。為防止胸腔管與外界相通,更換引流瓶時,必須用雙鉗雙向夾管;為防止患者外出做檢查時,管路連接不緊密或引流瓶傾斜至水封管露出水面等情況發生,應用兩把鉗子不同方相進行夾管。若為有齒鉗,其齒端需包裹紗布或膠套,防止夾管時導致引流管破裂、漏氣

2, 保持胸閉引流的通暢性:

(1) 觀察引流管的水柱波動情況:水柱波動不僅可以觀察胸閉引流的通暢性,還可反映肺膨脹的程度。正常平靜呼吸時水柱波動為3~250px,而咳嗽時及深呼吸波動幅度可增至12—400px。胸腔內殘腔大的患者,水柱波動較大,有的高達500px,甚至水封瓶內的液體會吸人到儲液瓶中。隨著餘肺膨脹,殘腔變小,負壓逐漸變小,水柱波動僅為2~4cm或有輕微波動時可以考慮拔管。水柱波動的範圍愈大,提示胸腔內殘腔較大,肺膨脹不好。水柱波動逐漸消失是引流管拔除的重要指征之一;而當水柱波動突然消失,則考慮可能是管路不通暢或阻塞。

(2) 定時擠壓引流管,保證引流管通暢:當引流液為血性液時,需每1—2小時擠壓管路1次。操作時雙手握住引流管l0~ 15 cm處,雙手前後相接,一手手心向上,貼近胸壁,將引流管置於指腹與大魚際之間,另一手在距前面一隻手的下端4—5cm處阻斷引流管,前面的手高頻快速用力地擠壓引流管,隨後兩隻手同時鬆開,利用引流管內液體或空氣衝擊將堵塞引流管的血凝塊或組織塊沖出,如此反復。或用滑石粉捋管:將滑石粉塗抹胸管表面,右手卡住上端胸管,左手自上而下卡住胸管向下滑行,致胸管下段後右手鬆開。此方法可加大胸管負壓,引流出不太堅固的血凝塊或凝固的纖維素。

3, 觀察引流管氣體排出情況漏氣可分為3度:患者用力咳嗽、屏氣時,引流管內有氣泡排出者為Ⅰ度;深呼吸、咳嗽時有氣泡排出為Ⅱ度;平靜呼吸時有氣泡排出為Ⅲ度。Ⅰ-Ⅱ度漏氣在2-5天后即可自愈;Ⅲ度可逐漸轉為Ⅱ度、Ⅰ度,於5-7天后自愈,若有大的支氣管瘺或殘端瘺會出現持續有Ⅲ度漏氣及出血或感染徵象,需另行處理。

4, 持續負壓吸引胸腔閉式引流的護理:一般開胸術後胸腔閉式引流的負壓吸引,應以超過吸氣末胸腔負壓5-250px即可。若患者肺彈性較差、壓縮時間較長或肺表面有薄纖維膜覆蓋致肺複張困難、肺段切除肺斷面持續漏氣較多或氣胸患者,負壓可適當加大至10-375px。負壓吸引開始應設置在低負壓水準,根據患者情況進行緩慢微調。負壓吸引時應嚴密觀察胸腔壓力的變化,密切觀察患者有無胸悶、氣短、發紺、血性引流液增多等情況,判斷氣管是否居中,聽診雙肺呼吸音是否對稱。負壓吸引一般應在術後24 h以後開始使用,防止出現胸腔內滲血。在臨床工作中,不要隨意調整或中斷負壓吸引,防止複張的肺泡再次發生萎陷。

5, 預防感染:一切均應堅持無菌操作,換瓶拔出接管時要用消毒紗布包好,保持引流管、接管及引流瓶清潔,定時用無菌蒸餾水沖洗;水封瓶應位於胸部以下,不可倒轉,維持引流系統密閉,接頭牢固固定,以預防胸腔內感染。

6, 拔管指征:胸腔閉式引流術後48-72小時,觀察引流液少於50ml,無氣體溢出,胸部X線攝片呈肺膨脹或無漏氣,病人無呼吸困難或氣促時,可考慮拔管。拔管時指導患者深吸一口氣,吸氣末迅速拔管,用凡士林紗布封住傷口,包紮固定。拔管後注意觀察患者有無胸悶、呼吸困難症狀,切口漏氣、滲液、出血和皮下血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