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艾灸起水泡燙傷區別

一般情況下,艾灸起的水泡和燙傷起的水泡是有明顯區別的,艾灸起的水泡,一般情況下不屬於燙傷,應該屬於艾灸過程當中治療的一種症狀。這種情況叫做炙花。當然,如果操作不當,可能也會出現水泡的情況,而燙傷是不一樣的,燙傷就是因為皮膚受到過熱的原因,導致皮膚出現水泡的情況。

艾灸起水泡和燙傷區別

如果你是因為懸灸或者溫和灸,艾條離著皮膚“十裡之遠”,也收穫一兩個水泡,這便不能叫著燙傷(因為火沒有直接燙到皮膚)。另外,已經起泡是不太好區分是燙傷還是灸花的。可以理解為初時沒覺得燙,後來灸處起泡,你叫它灸花,燙得受不了還受而起泡了,或者火苗燒到了自己,你叫它燙傷泡。

艾灸時怎麼避免被燙傷

很多人在做艾灸的時候被燙起了泡,甚至化膿感染出血水,一看就知道是非常嚴重的燙傷。那麼,怎麼避免艾灸被燙傷呢?

1、環境通風:環境應保持通風,避免艾煙過濃,傷害人體。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特別是哮喘病人慎用艾灸。

2、施灸部位:施灸的部位,妊娠期婦女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顏面五官、陰部、有大血管分佈的部位不宜直接灸;頭部、胸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處不可多灸。

3、工具品質:選擇品質好的艾絨。劣質艾絨,生硬不團聚,燃燒時火力暴躁,易使患者感覺灼痛,甚至熏烤時石粒脫落,灼傷皮膚。還有,用艾灸盒。如果怕被掉落的火星燙到,可以不時彈彈灰。

4、注意次數:體質壯、病情輕、病程短者,灸治1—2次即可;體質差、病情重、病程長者,可灸數月乃至1年以上。初灸時,每日1次;長期灸治者,3次後改為2—3天1次。

5、避免燙傷:施灸時應及時調整灸火與皮膚間的距離。有些患者局部寒氣大,初灸時,對艾火的忍耐力強,常常不知不覺將艾火靠近皮膚,結果將皮膚灼痛。實際上,以灸至皮膚發紅為度,每次灸10—15分鐘為宜。

艾灸起水泡怎麼處理

1、如果局部出現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但如果水泡較大,可用消毒毫針從下方刺破水泡,放出水液,然後用芝麻油調配艾草灰塗抹;

2、把針用酒精消消毒,然後戳一個或幾個小孔,用紙幣把水輕輕地壓出來,然後用艾灸懸灸5到10分鐘,每天用艾灸灸一次到幾次,消消毒就行了。這樣處理,好了以後的疤痕不會太大;

3、在水泡下方用消毒過的針刺破,讓水流出來,然後塗碘酒或者紫藥水。用無菌紗布包紮,切記不可用創可貼,讓皮膚自然癒合。若是癢,撓破皮了塗碘酒或者紫藥水,避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