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佳節聚餐 撣塵迎春 過年前打開這份健康提醒

圖/視覺中國

文/羊城晚報記者張華高龍魏星

PART1

吃:安全健康大過天

火鍋吃完後多喝溫水,減少火鍋後遺症

“辛苦揾來自在食”。一年到頭,廣東人最重視的莫過“吃”。然而,白切雞、燒鵝、盆菜等傳統粵菜對於年輕人來說還不足夠,他們更傾向於隨心所欲,更願意嘗試新穎、刺激的吃法。海鮮、火鍋、江湖菜、刺身,不吃個通透不甘休。專家提醒,過年享受美食,一定要注意食品安全和健康,不然就會自食其果啦。

海鮮

每天不要超過二兩

廣東過春節,美食為伴,海鮮應該是首選。蔥薑爆炒、芝士焗烤、蒜蓉蒸、避風塘爆炒、豉油皇焗……花樣百出。當然,廣東人最愛則是白灼的做法,簡單卻也是最大程度還原海鮮的真味。

俗話說,“四條腿的不如兩條腿的,兩條腿的不如沒有腿的”。魚蝦類脂肪含量低,且含有較多不飽和脂肪酸。對於需要減肥的人來說,海鮮簡直是最適合不過了。

但是,海鮮雖好,卻也不能當飯吃。中國居民營養學會推薦,成人每日推薦攝入的畜禽肉和魚蝦均為40-75克(一兩左右)。也就是說,吃海鮮最好也不能超過二兩。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李天旺提醒,在春節期間聚餐較多,應注意葷素搭配,尤其是不要攝入過多肉類(蛋白質),以免造成代謝負擔甚至導致高尿酸、痛風等。

在2017年,國家衛計委也曾發佈《高尿酸血症與痛風患者膳食指導》,其中建議這類患者進食要定時定量或少食多餐,不要暴飲暴食或一餐中進食大量海產品或者肉類。海產品、肉類煮後棄湯可減少嘌呤量。

像牡蠣、基圍蝦、龍蝦,每100克食物含嘌呤都超過100毫克,只能少量食用。而皮皮蝦含嘌呤大於150毫克,花蛤316毫克,建議不要食用。總體來說,蝦類、貝類嘌呤含量都比較高,儘量避免食用。但每天吃一兩個問題不大哦,反正淺嘗輒止,切不要以為是海鮮就不控制總量。

另外,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還提醒大眾,過節吃海鮮的時候,一定要煮熟。因為海鮮很容易攜帶副溶血性弧菌,像生蠔、蟶子、梭子蟹、貽貝、蝦、帶魚、墨魚等這類海鮮對冷藏貯運要求較高,貯運溫度應該低於7.2攝氏度以控制副溶血細菌的繁殖。如果運輸貯存條件不好,就很容易攜帶副溶血性弧菌。多數人在食用帶有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海鮮,會在14-20小時後發病,出現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畏寒和發熱等症狀。

實際上,副溶血性弧菌對熱敏感,56攝氏度加熱5分鐘,90攝氏度1分鐘就被滅活。所以,吃海鮮的時候不要苛求鮮嫩而忽略了食品安全。

火鍋吃完後多喝溫水,減少火鍋後遺症

羊肉火鍋、菌湯火鍋、椰子雞火鍋、麻辣火鍋……在廣東過年,你可以享受各式火鍋。前幾種火鍋比較清淡滋潤。不過,年輕人的口味越來越重,對四川紅湯火鍋也有不少偏愛。吃川味火鍋雖然相當惹味,但是由於過於刺激,吃多了常會使脾胃消化功能失調,內生燥熱濕邪,繼而出現咽喉腫痛、牙齦腫痛、口腔潰瘍、腹痛、腹瀉等上火症狀。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周永健稱,口腔、食道和胃黏膜一般只能耐受50℃-60℃,而火鍋濃湯溫度可高達120℃,食物燙熟即吃的話,很容易燙傷口腔、食管和胃黏膜。再加上麻辣等刺激,容易引起或誘發各種消化器官炎症和潰瘍。因此,食物從鍋中撈出,別猴急入口,最好先放在小碟待微涼,慢慢細品。而本來就有消化道疾病的人,吃火鍋以少油、少麻辣的清淡火鍋為宜。

另外,有的人吃完火鍋後,會出現發熱、頭痛、困倦等症狀,這主要是因為肉類屬高分子蛋白質,分解時需要大量水分,從而引起不適症狀。因此,專家建議,吃完火鍋後多喝溫開水,以緩解吃火鍋帶來的後遺症。

江湖菜腸胃不夠好,還是別碰

經典的江湖菜,有水煮系列、回鍋系列、泡椒系列……新鮮有料,味道也是撩人。但是,廣東人腸胃並不是那麼容易適應那麼油辣鮮香的江湖菜。

我們知道,吃江湖菜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辣”,辣得渾身冒汗,同時還覺得很過癮。這是因為吃辣椒時,辣椒素讓人產生一種燒灼的感覺,這種感覺到了大腦,使之產生受傷的錯誤概念,繼而釋放出人體自身的止痛物質內啡肽,會使人產生輕鬆興奮的感覺,所以才會“越吃越爽”,才會越吃越想吃。因此,辣椒也能舒緩壓力,調節情緒的作用。然而,凡事都講究“過猶不及”,一旦超過了人體所能承受的範圍,可能引發腸胃不適。

實際上,當人們吃辣時,辣椒素的刺激從口腔開始會一直貫穿整個消化道。首先是口腔舌頭味蕾體驗到辣的刺激;其次,大量辣椒素還會劇烈刺激胃腸黏膜,使其高度充血、蠕動加快,引起胃疼、腹痛、腹瀉,並使肛門燒灼刺疼,痔瘡發作等。

據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周永健介紹,曾經醫院就接收因為吃辣導致消化道出血的病人,所以像一些有消化道疾病(如潰瘍、息肉等)的患者,進食後有可能誘發消化道出血。所以,如果感覺自己腸胃不夠堅強,不能適應過辣刺激,還是儘量吃清淡一點,別碰江湖菜啦。

刺身海鮮易藏菌,河鮮易匿蟲

廣東人喜吃海鮮,而且吃法也是多,除了熟吃,還有生吃,比如三文魚刺生、龍蝦刺生等。有的不僅生吃海鮮,還要生吃河鮮,並且將其視為高級享受。但是,生吃這些水產品,對其衛生要求極高,否則就可能感染諾如病毒、副溶血性弧菌和肝吸蟲。

實際上,特別容易攜帶諾如病毒的“高危食品”,排名第一的正是廣東人最鍾愛的貝類。根據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團隊在全國範圍內多個地區抽取樣品進行檢測的結果,貝類中污染率最高的是牡蠣(廣東人最愛的生蠔),此外還有貽貝(即青口)、蛤蜊、扇貝等。

而墨魚、海魚、海蝦、海蟹、海蜇以及含鹽分較高的生鮮食品就有可能含有副溶血性弧菌。用這些海產品做刺身就保不齊感染上副溶血性弧菌而中毒,誘發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

另外,廣東人不僅吃海鮮刺身,還中意河鮮製成的魚生,最常見的要屬肥美的鯇魚製成的魚生,雖然爽口鮮甜,但雪白的魚片裡也許匿藏著無數肝吸蟲卵,一旦這些蟲卵進入身體,其成蟲將寄生在人的膽管內發育繁殖,並不斷排出代謝產物和分泌有毒物質,損害肝臟。

事實上,由於嗜好吃魚生,珠三角地區感染肝吸蟲的比例相當高。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研究所曾經對全省9個縣(市)進行抽樣調查,13876人中,肝吸蟲病的平均感染率為16.42%,尤其以成年男性居多。

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提醒,廣東省珠江流域的淡水魚普遍受到肝吸蟲囊蚴感染,因此,千萬別抱僥倖心理,應杜絕吃所有淡水魚製成的魚生。而且在厚度約1毫米的魚肉片內的肝吸蟲囊蚴,在90℃的熱水中,1秒鐘即能死亡,75℃時3秒內死亡。所以,無論海鮮還是河鮮,吃熟的最保險。

PART2

文/羊城晚報記者余燕紅通訊員白恬田乃偉

過年聚餐,動筷之前先舉杯,一番祝酒是免不了的,豪氣之人舉杯即幹,不能飲酒的孩子和女眷們也會喝各種果汁或碳酸飲料。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譚慧珍稱,春節期間不少市民因為過量飲酒導致急性胃黏膜損傷,引起消化道出血。這是因為酒精具有親脂性和溶脂性能,容易導致胃黏膜糜爛和黏膜出血,輕則引起酒後嘔吐、反酸,重者出現急性胃黏膜損傷,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喝酒前先吃點東西

適量飲酒有助於調節氣氛,但飲酒過量卻會給身體造成傷害。譚慧珍提醒,飲酒前先飲一杯奶或吃幾片麵包。飲奶能補充鈣、維生素A和B族維生素,還能保護胃黏膜。優酪乳能改善胃腸功能,提高免疫力。增加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可減緩腸胃對酒精的吸收。粗雜糧B族維生素含量豐富,能彌補大量飲酒對維生素B1的消耗。

飲酒需要控制量。一般成年男性一天飲用酒精量以不超過25克為宜,相當於啤酒750ml,或葡萄酒250ml,或38°白酒75ml。成年女性一天飲用酒精量不超過15克,相當於啤酒450ml,或葡萄酒150ml,或38°白酒50ml。

譚慧珍介紹,飲酒並非人人都可以,有些人群是不宜沾酒或需要限制飲酒的。比如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如膽囊結石、慢性膽囊炎、心腦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壓病、腦血管意外等)病情不穩定的患者等,應當避免飲酒。而年長者、病情控制良好的冠心病、高血壓病、糖尿病等患者應避免飲白酒等烈性酒,血糖控制得好的可在飯前喝50-100毫升的紅酒。

她提醒,喝白酒時多喝些白開水,以利酒精排泄,降低血液中酒精的濃度,避免喝“混搭酒”。飲酒不要過快、過猛,否則體內沒有充分時間分解乙醇,很容易出現醉酒。喝酒途中出現困倦、疲乏、頭暈,或比較興奮和激動,應該停止喝酒。

兒童飲料最好選這些

孩子們大多喜歡喝碳酸飲料,但碳酸飲料含糖多,喝多了容易引起齲齒或肥胖。所以專家建議兒童飲料多選擇純果汁、胡蘿蔔汁、玉米汁、鮮豆漿、牛奶或菊花茶、大麥茶等。對於年輕人來說,酸梅湯也是不錯的選擇,其主要原料烏梅、山楂均能去油膩,含大量氨基酸、微量元素、纖維素等有益於人體健康。

Tips

酒後首要任務是保暖

譚慧珍表示,酒後第一要注意的就是保暖。不要吹冷氣或冷風,出汗能促使酒精,從皮膚排出。酒後不保暖容易受涼生病。

她推薦酒後可以飲用一些熱湯,如薑片燉魚湯,或喝些暖和的新鮮果汁或蜂蜜檸檬汁等,有條件的可泡一杯葛花茶喝,或者用葛根30克、佩蘭15克、葛花5克、銀花5克煲水喝,可促使酒精快速分解和排泄。當然,酒後的休息非常重要,充足的睡眠可以讓醉酒者更快恢復。

圖/視覺中國

文/羊城晚報記者余燕紅通訊員江瀾白恬

PART3

彎腰掃除小心腰椎病復發

“年廿八,洗邋遢”,這是廣東地區廣泛流傳的春節習俗,春節之前,家家戶戶大掃除,將一年的陳跡舊陋來個徹底地清掃。然而,醫學科專業人士提醒,主婦們大多上了年齡,不要因為爬高爬低、彎腰太久傷到了自己。

年廿八這天,把沉澱一年的灰塵通通清理乾淨,也把晦氣統統趕走。這既是習俗也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因為隨著冬季氣溫的降低,老年人和孩子呼吸系統的防禦機制進入相對薄弱的階段,尤其是老年人,患上肺炎的概率大大增加。此時,保持室內空氣的清潔、減少病原體的數量大大減少,患病危險會大大降低。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中醫科副主任中醫師胥海斌介紹,然而每年春節前都有不少市民出現頸腰椎疾病。因為有些本身就有腰椎疾病的患者,習慣于一口氣把家裡都搞得乾乾淨淨,長時間彎腰幹活,引發腰椎疾病,有些甚至導致腰椎間盤突出症,腰痛並放射至下肢,彎腰時加重。

胥海斌建議,打掃衛生時不要長時間保持一種姿勢,不宜長時間彎腰,儘量少彎腰搬重物;擦玻璃時可雙腿分開,膝蓋微曲,按照“一上一下”的順序擦,不宜按左右向擦洗,以減少腰部旋轉;打掃天花板時不要長時間仰頭,以免頸椎受壓迫導致暈厥,最好借助梯子或周邊有人扶助。

洗洗涮涮洗出“主婦手”

在洗邋遢的時候,也是“主婦手”的高發季,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謝淑霞認為,這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冬季氣候乾燥,人體皮脂分泌減少有關;二是家庭主婦經常接觸洗潔精、肥皂、洗衣粉等也加重了對皮膚的損害。

謝淑霞解釋,這是因為手掌心本來就沒有自身分泌的油脂滋潤的,手背皮膚雖然原本有一層保護膜,但長期使用各種洗滌去污劑,會把皮膚表面的油脂洗脫下來,以致手部皮膚變得幹幹的,甚至長毛刺,嚴重者出現脫皮。除了在無防護措施下直接用手接觸化學洗滌用品外,經常把手浸泡在水中都有可能引起“主婦手”。當然,“主婦手”跟體質也有一定關係,過敏體質的人更容易患“主婦手”。

專家還提醒,別相信市面上一些洗滌產品“不傷手”的宣傳,只要用於去除油污,難免含有表面活性成分,而這些成分過多接觸都會傷害自己的手部皮膚。謝淑霞建議,在幹家務活時可以多備幾雙厚薄不同的塑膠手套,凡是需要長時間沾水或接觸洗潔精等洗涮物品時就要儘量穿戴手套,儘量避免使用接觸刺激性的日化用品,選擇溫和型洗滌劑。

摔倒了,處理勿延誤

家裡大掃除,免不了要爬高爬低,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關節外科、創傷骨科主任王昆提醒,爬高取物最好兩人合作“上取下接”,避免一個人完成仰頭取物、彎腰放到地面的動作。一旦不小心扭傷腳或跌倒,馬上做以下應對措施——

一、如果從高處摔下來,身上、頭上磕青了或是起了大包,那就是淤血了。不要急著揉,因為越揉淤血越厲害。受傷後的24小時內是不應熱敷的,因為那樣會加速局部出血和腫脹。建議在24小時後再熱敷,有促進血液迴圈、消腫止痛的作用。

二、如果頭朝下摔下來,要注意觀察患者有沒有臉色發白、眼神發直、嘔吐等現象。如果出現這些現象,可能是腦震盪,要立刻去醫院治療。

三、如果摔倒後,胳膊不能動或者不能走路了,這時要切記不要去揉或捏,有可能是骨折。因此,建議前往醫院拍X線片,以進一步明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