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春天最適合“養肝補脾”,這4款平補藥材別錯過

生命君開小號啦更多實用靠譜的用藥指南

請移步“藥你懂”翻牌子(ID: yaonidongwx )

在中國,

大概沒有什麼詞比“進補”更深入人心了。

生病時,希望吃補品補一補“元氣”

健康時,則想吃點補品增強體質

可補藥也是藥,亂補一氣不僅不能強身健體,還會造成不良後果。

春季進補有禁忌

春季病原微生物繁殖和生長旺盛,加上氣溫升高、天氣乾燥,進補要慎重。

不宜用溫熱補品:

春季不能過多用溫熱的補藥,例如人參、鹿茸等,避免加重身體內熱。

壯陽不宜太過:

除腎陽虧虛嚴重者,一般人不宜在春季用過多壯陽溫熱的補藥,如鹿鞭、海狗腎等,否則容易出現口乾舌燥、煩熱胸悶、頭暈目眩、鼻齒出血等症狀。

不宜用滋膩補品:

滋膩性較強的藥,如阿膠、熟地等,容易礙胃,引起消化吸收不良,一般不建議在春季服用。

春季,試試4種平補藥

中醫認為,春季進補應以“平補”為原則,補而不燥、因人而異,重在養肝補脾。

春困用茯苓

春困是由濕氣所致,濕氣困於頭部、四肢,會出現頭昏腦脹、易疲勞等。

茯苓可利水滲濕、健脾、寧心,能緩解春困。

白扁豆茯苓湯

原料:

茯苓15克,白扁豆15克,瘦肉一塊。

做法:

茯苓、白扁豆、瘦肉洗淨後焯水放入鍋中,加水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煲2小時左右。

每週吃2~3次。

提示:

白扁豆一定要熟透,以免毒素殘留。有多尿、滑精、口幹症狀的人不宜食用。

肝火旺吃菊花

春天氣溫升高,萬物生髮,肝臟功能也活躍起來,易出現肝火過旺,常表現為情緒波動大、易怒,並且後半夜容易失眠,還可能會出現頭暈頭痛、面目紅赤、口苦口臭等症狀。

除了規律作息,學會控制情緒,還可以用菊花來清肝火、平肝陽。

菊花粥

原料:

菊花15克、粳米100克

做法:

食材洗淨後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加蓋,旺火煮沸,文火熬成粥。

每日1~2次。

提示:

菊花性涼,脾胃虛寒即常出現大便稀、怕冷等症狀的人不宜服用。

氣虛試試黨參

氣虛的人常會表現為出虛汗、面色蒼白、氣短、不愛說話,並且免疫力較低,容易感冒等。

黨參具有健脾益肺、養血生津等作用,氣虛的人可以在春季吃一些黨參來補氣,從而提高免疫力、預防感冒。

黨參白術豬肘湯

原料:

白術10克,黨參30克,豬肘一個,生薑幾片

做法:

分別用水洗淨,豬肘乾淨。生薑洗淨,去皮、切片。用適量水,猛火煲至水滾,放入以上準備好的白術、黨參、豬肘、生薑,改用慢火繼續煲約3小時,加入少許細鹽調味後即可飲用。

每週1~2次。

提示:

感冒發燒的人不宜飲用。

肺燥乾咳服麥冬

北方的春天忽冷忽熱且氣候乾燥,容易出現肺燥乾咳。

麥冬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等作用,可以用來養陰潤肺。

麥冬茶

做法:

麥冬適量,泡水喝即可。

提示:

麥冬服用過量會導致脾胃虛寒,每次最好不要超過30克。兒童的消化系統還未發育成熟,所以最好不要用。

溫馨提示

除上述平補藥材,春季還可根據個人體質,選益氣健脾的西洋參、淮山藥、白術藥材提高機體免疫力。

經常上火的人,可在進補時適當添加金銀花、薏苡仁等清熱利濕的中藥。

本期

藥學智囊團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藥學部主任中藥師 曾惠芳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藥學部主管藥師 薛春苗

編輯:張傑 張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