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防治地氟病,要從源頭下功夫

氟對人體是把雙刃劍

氟是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具有許多生理作用,並參與機體的正常代謝,但氟亦對機體有雙重的生物學效應。作為一種特定地理環境中的地球化學性疾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氟病)是在自然條件下,人們長期生活在高氟環境中,通過飲水、空氣或者食物攝入過量的氟,導致全身慢性蓄積性中毒。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牙齒、骨骼的改變和損傷。前者稱之為氟斑牙,其牙釉質呈現白堊、著色或缺損,殘留終生,輕則有礙美觀,重則影響咀嚼及消化功能;後者稱為氟骨症,腰腿及全身關節麻木、疼痛,乃至彎腰駝背,發生功能障礙,終至癱瘓。

我國絕大多數地區存在地氟病

資料顯示,地氟病在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的50多個國家和地區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地氟病在我國分布面非常廣泛,除上海和海南省外,其他省及直轄市、自治區均有病區。我國病區類型複雜,不僅有飲水型病區,還有國內外獨有的燃煤污染型和飲茶型病區。

據2015年全國一項終期評估資料顯示,我國飲水型氟中毒病區分佈在28個省份的1115個縣6652個病區鄉,受威脅人口約7207萬;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區分佈於12個省份的171個縣,受威脅人口約3321萬。另外,我國飲茶型氟中毒病區分佈在7個省229個縣1455個鄉,病區人口約1400萬。據全國地方病統計報表資料,不包括飲茶型氟中毒病情,全國大約有3800萬名氟斑牙和230萬名氟骨症患者。

針對病因鏈採取預防措施

氟化學性質極為活潑,自然界中氟是以化合物形式而不是以單質形式存在的。同時,絕大多數的無機氟化物都能溶于水且有較高的熔點和沸點。可見氟的化學地理遷移能力極強,廣泛存在於岩石、土壤、水、空氣和動物體內,易被人體獲得。地氟病的發生完全是過多攝入自然環境中的氟所導致。因此,針對病因鏈採取預防措施,病情就會減輕或得到控制。

飲水型地方性氟中毒是病區群眾長期、過量飲用高氟水引起的全身慢性蓄積性中毒。其主要預防措施是改換低氟水源,如打低氟井、引入江河湖泊等水體,乾旱缺水地區可窖水或屋簷集水。在無低氟水源的病區,可以選用氯化鋁、羥基磷灰石、骨炭等除氟劑除氟。目前全國超過3/4病區村已經達到飲水型地方性氟中毒控制標準。

燃煤污染型氟中毒是由於居民長期在室內使用無排煙道的土爐灶燃燒含氟量較高的煤,用於取暖、做飯、烘烤糧食和辣椒等,經由污染的食物與空氣使體內攝入過量氟而致慢性氟中毒。其治本之策是改爐改灶,改變不利於健康的生活方式。

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地氟病防治研究所所長 高彥輝

整理/衣曉峰

圖/源自網路

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點擊下方“閱讀原文”自助獲取轉載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