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體檢納入醫保,怎樣不“跑偏”?

在首屆健康中國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詹啟敏呼籲:有關部門對於將體檢費用納入醫保的事宜,應儘早有一個合理安排,並制定出時間表。此消息一出,引起網友的廣泛熱議。(1月9日《珠海特區報》)

長期以來,對醫保支付的理解,更多停留在治病的層面上,醫保假如不被用於支付藥費、手術費,似乎就是不務正業、胡亂開支。不過,醫保的終極目標,其實在於以有限的開支最大程度地提升參保人的健康水準。既然如此,非要等到得了病,進了醫院,才能花上醫保的錢,其實與醫保終極目標並不真正契合。

“亡羊補牢”的成本往往最為高昂,相比拖成大病、重病才去花大價錢治療,有效預防,早發現、早治療,才是國際公認的最省錢的健康投資。從這個意義上說,體檢費納入醫保,無疑符合治未病的模式。定期體檢的普及,若能及早發現健康隱患,早期治療,看似醫保承擔了更多開支,但避免了晚期嚴重疾病的高額支付,對於醫保整體開支而言,其實是省錢的。

不過,醫保不是一個啥都可以往裡裝的“筐”。擴大報銷範疇,將更多的專案納入醫保,前提仍然是對健康價值的衡量與體現。那麼,將體檢納入醫保,究竟哪些體檢專案涵蓋在內,如雨後春筍般的協力廠商體檢公司提供的套餐式體檢是否包括,在體檢項目和價格上是否有約束,都需要仔細考量,而不能簡單地以治未病之名,便對各類體檢業務來者不拒。

以國內一家知名的商業體檢連鎖公司報價為例,其中一檔單人體檢套餐報價可達3000多元。

那麼,納入醫保之後,這類體檢套餐是否可以由醫保支付?

首要的衡量點,仍在於這類體檢套餐是否能兌現治未病的價值,以及有無替代的更加經濟的方式,能夠達到同樣的效果。現實中,商業體檢項目往往追大求全,套餐無所不包,甚至租用高檔寫字樓打造的體檢中心,固然在商業上極為成功,但其治未病的普惠程度如何,卻仍需審慎評估。

事實上,既然每個個體的身體狀況、健康風險都存在差異,那麼,體檢這事兒本應根據個體的家族病史、個人健康狀況、可能的健康隱患為依據,作適度而合理的體檢專案安排。如果一位有高血壓家族史的體檢者,與一位頸椎不好的體檢者,不得不接受同樣的體檢套餐,而忽略了針對性和必要性的體檢模式,最終只能是花了大價錢和高成本,卻並未收穫治未病的效果,只是為商業體檢產業添磚加瓦罷了。

基於此,體檢納入醫保,當然是個方向。但醫保支付的體檢服務無疑應根據個體的風險與需求,量身定制適度而合理的體檢專案。唯此,體檢納入醫保才不至於跑偏,也才有望真正兌現治未病初衷。

文章不代表編輯部觀點

投稿請發至mzpljk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