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用好互聯網,“家庭醫生隨叫隨到”還是夢?

如果說重構分級診療秩序是一場攻堅戰,那麼構建家庭醫生制度則是打贏這場戰役的必經關口。由於在現有條件下,我國推進分級診療必須遵循群眾自願原則,因此通過普及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讓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更具“黏性”,才是引導患者自覺到基層就醫的一步“關鍵棋”。

新一輪醫改以來,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正變得更加強健,但要讓家庭醫生制度真正落地,仍要疏通不少“堵點”:基層全科醫生短缺,不足以服務數量龐大的簽約居民;優質醫生仍集中在城市大醫院,和基層醫生的互動還不是常態;簽約服務吸引力不夠,居民擔心簽約後就診地點受限,難以感受到簽約帶來的實際好處。面對這些問題,似乎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但精心打造的網路平臺,卻可以在現階段成為把家庭醫生和居民“拴”在一起的紐帶。

互聯網平臺一旦與家庭醫生服務融合,將改變純線下的家庭醫生服務方式,讓資訊多跑路,讓醫患少跑路。通過互聯網連接醫生和患者,家庭醫生就可以隨時隨地和簽約居民互動。借助可穿戴智慧設備採集並即時傳輸簽約居民的健康資訊,家庭醫生將能夠及時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健康資訊評估、疾病諮詢、康復指導。可以預見,隨著幫助家庭醫生管理簽約居民和實施服務的智慧平臺工具越來越多,家庭醫生制度的全民普及也會不斷加速。

讓上級醫院醫生成為家庭醫生的合夥人,無疑是提升團隊服務能力的一條捷徑,而互聯網工具則為上級醫生的加盟提供了現實途徑。家庭醫生利用互聯網平臺發起連線申請,就可以實現與大醫院專科醫生的“移動會診”,共同為疑難病例提供治療方案;而構建起完善的區域醫療衛生資訊平臺,不僅便於家庭醫生向上級醫院轉診病人,還能實現簽約居民的健康資訊共用,讓上級醫生及時瞭解上轉患者的病情,讓基層醫生更好地提供後續管理。

資料顯示,目前每6個中國人中就有1人在“流動”,戶在人不在、人在戶不在已經成為公共服務提供方必須面對的實際問題。同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若要消除盲點,讓有健康需求的人群得到服務,同樣要借助網路平臺的力量。我們能否通過手機端軟體找到附近的家庭醫生並完成簽約?我們能否在需要時通過互聯網把家庭醫生“請”回家?我們能否和自己的家庭醫生建立“朋友圈”並時常保持聯絡?可以想見,若能利用互聯網平臺拓展醫患溝通的空間,豐富醫患互動的模式,那麼,讓每個家庭擁有一個家庭醫生的夢想將會更快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