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心包積液的中醫治療

心包積液對於患者的健康影響非常的大,嚴重的影響了心臟的功能,這時候就要及時進行治療,治療的方法是比較多的,如果比較嚴重,病情比較急,一般會採用西醫的方法來治療,如果病情處於比較穩定的時期,可以通過中醫來進行調養和治療,也能取得很好的治療作用。

苓桂術甘湯溫陽化飲

《內經》雲:“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籬照當空則陰離自散,臨床治療痰飲病需溫陽化飲,健脾利水,撥雲見日。 張仲景給後世留下一張治療水腫的著名方劑是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雲:“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從以上經文可以看出,張仲景對痰飲病之病因和治法都做了具體的論述。病因汗吐下後傷陰傷陽,脾腎陽虛,心陽不足。治法為溫藥和之,即溫補脾腎,化氣行水。方劑為苓桂術甘湯。茯苓甘溫,甘淡滲濕,健脾利水化飲;桂枝溫經散寒,降逆平沖;白術甘溫,除濕健脾,化氣行水;甘草甘溫補虛,益氣和中。筆者認為心包積液僅僅溫陽化氣行水還不足以平息內亂,尚需使用利水消腫,通腑降濁,活血化瘀藥,蕩滌寇邪,方能收穫奇功。

己椒藶黃丸利水泄濁

張仲景《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29條雲:“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 腹滿、腸間有水由膀胱氣化不利,腎陽虧虛,氣不化水所致。飲停胸脅,胸滿頭暈,心悸氣短為陽虛水泛,水氣淩心之故。己椒藶黃丸中漢防己、椒目、葶藶子三藥,質輕上浮,能上能下,利水消腫,行水消脹,三藥相合,導水飲下行,從小便而出;大黃為將軍,通腑降濁,活血化瘀,蕩滌痰飲、瘀血從大便而下。苓桂術甘湯合己椒藶黃丸熔溫陽化氣,利水消腫,通腑降濁,活血化瘀於一爐,心包積液自可消除。

活血化瘀諸藥通心脈

心包積液,除溫陽化飲,健脾利水外,還需活血化瘀。心前區疼痛,胸悶氣短,舌下脈絡曲張紫滯,舌質黯紅,邊有瘀斑,或血脂高、血壓高等均屬於瘀血範疇。久病入絡,瘀血阻絡,應在上述治療方劑當中加入活血化瘀藥,如冠心二號,赤芍、川芎、紅花、降香、丹參、漢三七、水蛭、土鼈蟲、血竭等,可明顯改善冠脈供血,改善微循環,減輕症狀,達到事半而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