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脾胃濕寒的症狀

脾胃寒濕是屬於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會容易導致脾胃出現濕寒的現象,一般是人體氣血流暢不通所導致的,會很容易的導致肚疼、腹瀉,身體浮腫,四肢畏寒等症狀,一般可以通過口服中成藥來進行治療,平時在飲食上也可以多吃一些清淡的蔬菜水果,也可以食用一些薏米粥,或者是紅豆粥和陳皮等食物。那麼,脾胃寒濕的症狀有什麼呢?

症狀與診斷

[典型症狀]

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冷痛不適,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食冷或受涼後疼痛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 若以脾陽虛衰證候為主時可見:腹脹納少,腹滿時減,腹痛喜溫喜按,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溫,或肢體困重,或周身浮腫,小便不利,或白帶量多質稀,小腹下墜,腰腹酸沉。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產生原因

濕寒多為脾虛導致。若體外空氣潮濕寒冷便會導致人體脾虛並且出現濕寒之證,人體內便會有濕寒之邪了。

1、寒濕之邪停留在經絡,關節部位,要用祛風濕通絡的藥物。中藥藤類多具有此種功效;還要根據身體上下肢的不同,選用不同的中藥,如羌活一般用於上肢,獨活多用於下肢。

2、寒濕之邪停留於臟腑,要選用入臟腑的化濕或者燥濕藥。如藿香、陳皮、半夏、厚樸等。

3、寒濕之邪用藥,還要看引起寒濕的具體病因。寒濕分為外濕和內濕,外濕多由於外感六淫之寒濕;內濕多由於臟腑陽氣不足,尤其是脾腎陽虛導致的內濕。外濕宜祛邪,內濕要溫補臟腑之陽氣。

若要解決濕寒之邪,便需祛濕溫中。在飲食上不要食用生冷食物,以免傷脾加重濕寒。用山藥50克、薏米250克、茯苓30克熬粥,在上午9:00服用,可健脾益氣、祛濕升陽。堅持服用可令人體內濕寒之邪消失。

寒濕症狀:

面色發白、發青、發暗、發黑代表體內可能有寒。顏色越是發暗,就代表寒濕越重。

1、舌苔發白,代表體內有寒濕。

2、反復的口腔潰瘍,代表體內有寒。

3、口臭時舌苔發白,代表體內有寒。

4、咳嗽時痰是稀白的,代表體內有寒。

5、流清鼻涕,代表體內有寒。

6、流出的汗是涼汗,代表體內有寒。

7、愛打噴嚏,特別是早上起來,遇風噴嚏不斷,代表體內有寒。

8、感冒發熱時渾身感覺冷,代表體內有寒。

9、經常腹痛、腹瀉,代表體內有寒。

10、臉上長痘和斑,代表體內有寒。

11、長濕疹、牛皮癬、白癜風,代表體內有寒。

12、手、腳長年冰冷,代表體內有寒。

13、腳踝浮腫,代表腎虛、腎寒。

14、四肢關節疼痛、頸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狀,代表體內有寒濕。疼痛部位越多,時間越長,代表體內寒濕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