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身體虛出汗多吃什麼藥

體虛弱出汗比較多,如果比較嚴重,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來用藥治療,一般情況下服用一些中藥的效果是比較不錯的。比如說黃芪精口服液,或者是挺虛汗停顆粒等等,都有很好的治療的作用,具有益氣斂汗的效果,另外也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來使用六味地黃丸,在必要的時候要進行化驗,及時的確診。

身體虛出汗多怎麼調理

中醫認為,人的體表有營衛之氣運行,與肺、脾關係密切,如脾肺氣虛,不能固攝津液,就會在沒有運動等誘因的情況下出現“自汗”。根據不同特點,自汗可分為3種類型,調理方法也不盡相同。

第一,氣虛型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自汗類型。患者多表現為體質虛弱、體力下降,輕微活動後就流汗不止。在調理的時候要以“補”為主,加強固攝,建議在日常生活中多吃如黃芪、大棗、山藥等補氣食材,以補益機體,緩解氣虛。另外還可以通過一些比較輕緩的運動來鍛煉身體,例如打太極拳、練八段錦等。

第二,陰虛型

有的氣虛患者兼有陰虛,除體質虛弱外,還有內火旺、身體發燙,手腳心熱,容易煩躁等表現。晚上睡覺時出汗、醒來汗止,也就是“盜汗”。針對氣陰兩虛的人,應當從益氣養陰、滋陰清火著手,平常可吃一些百合、銀耳、枸杞、洋參,少吃羊肉、洋蔥、蔥、薑、蒜等熱性食物,必要時可用沙參、麥冬、五味子等中藥調理。

第三,陽虛型

還有一些人特別怕冷、怕吹風,身上時常無緣無故地冒冷汗,總是手腳冰涼、容易感冒。這可能是由較重的氣血不足,導致陽氣虧虛所致。對此,不可按常規辦法清熱止汗,而要用溫陽固攝的方法進行調理。平常注意心態平和,避免情緒大起大落;飲食上做到營養均衡,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煙酒等;氣溫變化時及時增減衣物,預防感冒。

氣虛指的是人的氣力不足,體力以及精力都會感覺到疲勞,只要稍微勞作一下就會很累。而且機體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都比較低下。主要表現有:少氣懶言,語聲低微,疲倦乏力,常自汗出,動則尤甚,舌淡苔白,脈虛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