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膝關節潤滑液少怎麼辦?

膝關節潤滑液是指人體膝蓋關節部位的一種液體,膝關節潤滑液分泌正常腿部會彎曲自如,如果出現膝關節潤滑液缺少會容易導致膝關節出現疼痛,或者是關節炎等疾病,同時也會容易導致一些關節併發症,而出現膝關節潤滑液少改善方法有很多種,平時可以經常按摩來進行緩解,在飲食上可以多吃一些營養食物。

膝關節潤滑液少怎麼辦?

常生理狀態下關節腔記憶體在一些滑膜液,主要作用是潤滑關節,營養軟骨。關節活動自如都是潤滑液分泌正常的表現。當發生骨關節發生炎症,可能出現關節滑液分泌減少,發生滑膜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粘連,引起關節疼痛 ,造成關節活動受限。

正常生理狀態下關節腔記憶體在一些滑膜液,主要作用是潤滑關節,營養軟骨。關節活動自如都是建議症狀輕者可以採用休息、熱敷,按摩、減少體重等非藥物措施改善迴圈,促進滑液分泌,達到緩解症狀的目的。症狀重者需要在醫生指導下採用藥物治療。

養護膝關節

膝蓋不是身體中最常受傷的部位,卻是最薄弱、要求最高的關節,原因是它們經常承受的人的整個重量,而且由於活動範圍大,其結構使它們比髖關節和踝關節更在衝擊下更脆弱。

膝關節連接著大腿的股骨與小腿的脛骨和腓骨,上面還有膝蓋骨(髕骨)。股骨前下端有槽合適安放髕骨,能非常滿意供髕骨在糟內上下移動,這些關節表面的軟骨能吸收震動,承受壓力,直到它們出現毛病。

在股骨和脛骨之間有兩個大的軟骨盤,分別稱為內側半月板和外側半月板。軟骨,特別是半月板,在運動時,是人體最易受傷的部分。

膝蓋軟組織之間的空隙內有潤滑液。當雙腿伸直時大腿骨和小腿骨之間的距離最大,軟組織之間就能產生一定的空間。腿伸直用力上抬,實質是肌肉用力,就可以把潤滑液壓入膝蓋軟組織之間的空隙,給軟組織補充營養,長時間如此可加強軟組織的耐磨性能。

膝蓋是練不了的,我們只能通過增加膝蓋潤滑和加強腿部肌肉來減輕膝關節負擔、保護膝關節,改善關節的營養狀況。

減輕體重,改負重、跑跳運動為游泳、騎車活動。避免如爬山和爬樓梯等使疾病症狀加重的運動。

1、增加潤滑液

登山前要用雙手手指揉搓膝蓋下邊緣,促進潤滑液對膝蓋的保護;

雙腿伸直平坐於床上,腿部保證平直的情況下,用力抬高,反復一百次。注意!不能雙腿同時,要分開進行。此方法的原因及作用:

伸展拉長的腿筋及髕股關節,有利減少膝損傷的機會

2、增強腿部肌肉

很多損傷都是發生在體力不濟的時候。當大腿勞累的時候,人走路便會不自覺的鎖關節,鎖關節的意思就是把腿部伸的筆直,這樣可以減輕大腿肌肉的負擔,暫時放鬆自己的肌肉,但是卻很容易造成膝勞損,使膝受衝擊傷,腳踝勞損,腳踝扭傷,以及腰肌勞損。

肌肉訓練 發達的肌肉,特別是股四頭肌,可在一定情況下緩解膝蓋所承受的壓力,可以讓膝蓋的損傷降低到最小。平時多做腿部肌肉鍛煉,儘量減少對膝蓋的承受力。有意識地加強對股四頭肌(大腿前部)和十字韌帶的鍛煉,增強股四頭肌內側及大腿肌肉力量(比方說負重深蹲),結合採用肌肉伸展拉長,步行,馬步或貼牆練習等方法,為髕骨在股骨端糟內平穩運動鋪好道路。但無彎屈度不要超過90度,並應由健身教練指導。

下面七種運動有康復作用:

①負重提踵(踮腳尖)主要是練小腿的比目魚魚肌在提踵放下的時候大腿肌肉收緊,對大腿肌肉也是有練的,使大腿肌肉伸展拉長。

②仰臥床上,腿伸直,上抬離床約30度,堅持10秒,每10—20次為1組,訓練至肌肉有酸脹感為止。也可以在小腿上綁縛適當重量的沙袋進行直抬腿訓練。

③站樁練習:抱球樁、抱樹樁,膝微曲,似站非站,臀微沉,似坐非坐,每天半小時;馬步樁,曲膝、髖關節,但不得小於90度,作半蹲狀,堅持3—5分鐘,每2—3次為1組,每日2次。

④關節活動度練習:由於骨性關節炎往往屈曲受限明顯,所以屈曲訓練很重要。取仰臥位,一側下肢伸直,另一側曲膝曲髖使大腿儘量靠近胸壁,然後交替練習另一側下肢。也可以自己雙手輔助屈曲膝及髖關節,增加關節活動度。

⑤游泳和散步是最好的運動,既不增加膝關節的負重能力,又能讓膝關節四周的肌肉和韌帶得到鍛煉。水中運動:水具有浮力,可以減輕體重對於關節的負荷,同時水具有阻力有利於肌肉的鍛煉。建議進行水中步行訓練及游泳。游泳同時也是一項極好的有氧運動,可以增強體質。慢走:緩慢步行是一項簡單實用的運動形式,有利於軟骨的代謝及防止肌肉廢用性萎縮。

⑥仰臥起坐、俯臥撐、橋形拱身以及仰臥床上把兩退抬起放下的反復練習、模仿蹬自行車,都是病人最好的運動。

⑦等張、等速肌力訓練:到醫院或康復中心用特殊器械進行相應部位肌肉等張抗阻肌力訓練。有條件時,可以進行等速肌力練習,可以更好更快地幫助恢復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