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渾身無力出虛汗想嘔吐

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有渾身無力出虛汗想嘔吐的情況,這可能是氣虛的表現,所以在發現有類似症狀出現就需要及時就醫治療,以早日恢復健康。粳米、雞肉、鰱魚、鱖魚、鹿肉、大棗、山藥等補氣虛的食物人們可以多吃,可以通過食療的方式來改善氣虛,健康又營養。

一、渾身無力出虛汗想嘔吐可能是氣虛

中醫認為,氣虛則四肢肌肉失養,周身倦怠乏力。氣,是人體最基本的物質,由腎中的精氣、脾胃吸收運化水穀之氣和肺吸入的清氣共同結合而成。從臟腑的角度,氣虛還包括肺氣虛、心氣虛、脾氣虛、腎氣虛諸證。

氣虛的人不一定都是瘦弱的人,有不少氣虛的人偏胖,但胖而不實,肌膚摸上去很鬆軟,肌肉不結實,人們常說這種胖叫虛胖。氣虛的人最怕炎夏和寒冬。因為這類人一熱就容易出汗,一降溫就怕冷怕風,比較嬌氣。凡氣虛之人,忌吃破氣耗氣之物,忌吃生冷性涼、油膩厚味、辛辣食物。

二、那麼,什麼樣的食物適合氣虛的人吃呢?

粳米 性平,味甘,能補中益氣。食療學鼻祖、唐代著名食療學家孟詵稱粳米能“溫中,益氣”。清代名醫王孟英還把粳米粥譽為“貧人之參湯”。他說,貧人患虛症,以濃米湯代參湯,氣虛者宜常食之。

雞肉 性溫,味甘,有溫中、益氣、補精、養血的功效。無論氣虛、血虛、腎虛,皆宜食之。民間對氣虛之人,有用黃芪煨老母雞的習慣,更能增加補氣作用。

鰱魚 性溫,味甘,入脾肺而補氣。明代著名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鰱魚有“溫中益氣”的功效。清代王孟英也認為鰱魚有“暖胃,補氣,澤膚”的功效。

鱖魚 這種魚可以補氣血,益脾胃。早在五代時期的藥學著作《日華子本草》中便記載鱖魚有“益氣”的功效。宋代藥學著作《開寶本草》中記載鱖魚有“益氣力,令人肥健”的功效,尤以氣虛兼脾虛者最宜。

鹿肉 鹿肉性溫和,有補脾益氣,溫腎壯陽的功效。對於新婚夫婦和腎氣日衰的老人而言,鹿肉是很好的補益食品,經常手腳冰涼的人也很適宜。鹿肉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特點,對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神經系統有良好的調節作用。還有補脾和胃,養肝補血,壯陽益精之功效。可用于治療虛勞羸瘦、產後無乳。

大棗 性溫,味甘,有益氣補血的功效,歷代醫家常用之于氣虛患者。唐代孟詵稱大棗可“補不足氣,煮食補腸胃,肥中益氣第一”。所以,氣虛者宜用大棗煮食為佳。

山藥 為補氣食品,《本草綱目》記載它能“益腎氣,化痰涎,潤皮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