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後跟特別疼
足跟痛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足跟一側或雙側有疼痛感、表面皮膚雖然不紅也不腫,卻能給人們行走帶來諸多不便。足跟痛也就是腳跟痛,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情況,往往與足跟的骨質、關節、筋膜、滑囊等地方的病變有關,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蹠筋膜炎,通常出現在久立或久走者身上,或是長期及慢性輕傷的情況也可見。
1.足跟骨刺
跟骨退行性改變導致的骨質增生,即“骨刺”,也是導致足跟痛的常見原因之一。當“骨刺”長期存在,引起局部充血和發生無菌性炎症時,刺激病變部神經,足跟才會痛。
2.蹠筋膜炎
是足跟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往往發生在長期站立或行走工作者,是長期、慢性、輕微外傷積累引起的病變,表現為筋膜纖維的斷裂及其修復過程。蹠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然治癒。
3.跟墊痛
跟墊是跟骨下方由纖維組織為間隔,以脂肪組織及彈力纖維形成的彈性襯墊;青年時期,跟墊彈力強,可以吸收振盪。老年時,跟墊彈力下降,跟骨在無襯墊的情況下承擔體重,嚴重時可形成瘢痕及鈣質沉積,引起足跟痛。
最易發生在跟腱與皮膚之間的滑囊,由不合適的高跟皮鞋摩擦損傷引起。滑囊壁可變肥厚,囊內充滿滑液,局部腫脹,並有壓痛。
5.跟骨骨突炎
病變與小腿脛骨結節骨突炎相似,是在發育過程中,未癒合的骨骺受肌腱牽拉引起的症狀,疼痛在跟腱附著點下方,可雙側同時發病。跑步與足尖站立可使症狀加重。骨骺癒合後症狀自然消失。
6.距骨下關節炎
常發生在跟骨骨折後,是一種創傷性關節炎。X射線照片上前跗竇處,負重時疼痛加重。
7.跟骨骨膜炎
骨膜炎是由於骨膜及骨膜血管擴張、充血、水腫或骨膜下出血,血腫機化、骨膜增生及炎症性改變造成的應力性骨膜損傷或化膿性細菌侵襲造成的感染性骨膜損傷。
高弓足、扁平足或內翻足等發育異常。
9.跟腱炎
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過度使用可導致跟腱內的纖維發生慢性損傷,如超負荷的運動、頻繁在硬性地面如公路上奔跑、爬山等,均可引起跟腱炎。
二、藥物治療
口服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物治療;壓痛點注射醋酸強的松龍,每週一次,往往2~3次治癒。跟後滑囊炎常發生在跟腱與皮膚之間,摩擦損傷引起,表現囊內積液,腫脹壓痛。避免摩擦及囊內注射醋酸強的松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