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看名人如何喝茶養生

文章導讀

魯迅有一篇名《喝茶》的文章,其中說道:“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清福,首先就須有工夫,其次是練習出來的特別感覺"。下面讓我們共同看一下名人是如何喝茶養生。

魯迅

魯迅(1881-1936),原姓周,幼名樟壽,字豫山,後改為豫才。1989年起,改名樹人。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開始用的筆名。

魯迅出生於浙江紹興一個逐漸沒落的士大夫家庭。自幼受到過詩書經傳的薰陶,他對藝術,文學有很深的愛好。

魯迅的外婆家住在農村,因而,他有機會與最下層的農民保持著經常的聯繫,對民情民俗有很深刻的認識。這結他後來的思想發展和文學創作都有一定的影響。

魯迅愛喝茶,從他的日記中和文章中記述了不少飲茶之事、飲茶之道。他經常與朋友到北京的茶樓去交談。如:

1912年5月26日,"下午,同季市、詩荃至觀音街青雲閣啜茗;"

12月31日,"午後同季市至觀音街……又共啜茗于青雲閣"等等。

魯迅對喝茶與人生有著獨特的理解,並且善於借喝茶來剖析社會和人生中的弊病。

魯迅有一篇名《喝茶》的文章,其中說道:“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清福,首先就須有工夫,其次是練習出來的特別感覺"。

從魯迅先後的文章中可見"清福"並非人人可以享受,這是因為每個人的命運不一樣。同時,魯迅先生還認為"清福"並非時時可以享受,它也有許多弊端,享受"清福"要有個度,過分的"清福",有不如無:

"於是有人以為這種細膩銳敏的感覺,當然不屬於粗人,這是上等人的牌號。……我們有痛不屬於粗人,這是上等人的牌號。……我們有痛覺,……但這痛覺如果細膩銳敏起來呢?則不但衣服上有一根小刺就覺得,連衣服上的接縫、線結、布毛都要覺得,倘不空無縫天衣,他便要終日如芒刺在身,活不下去了"。

"感覺的細膩和銳敏,較之麻木,那當然算是進步的,然而以有助於生命的進化為限,如果不相干甚至於有礙,那就是進化中的病態,不久就要收梢。我們試將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較,就明白究竟是誰活得下去。喝過茶,望著秋天,我於是想不識好茶,沒有秋思,倒也罷了"。

魯迅的《喝茶》,猶如一把解剖刀,剖析著那些無病呻吟的文人們。題為《喝茶》,而其茶卻別有一番滋味。魯迅心目中的茶,是一種追求真實自然的"粗茶淡飯",而決不是斤斤於百般細膩的所謂"工夫"。而這種"茶味",恰恰是茶飲在最高層次的體驗崇尚自然和質樸。魯迅筆下的茶,是一種茶外之茶。

#p#副標題#e#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年),原名郭開貞,乳名文豹,號尚武。四川省樂山縣沙灣鎮人。著名現代文學家。

郭沫若生於茶鄉,曾遊歷過許多名茶產地,品嘗過各種香茗。在他的詩詞,劇作及書法作品中留下了不少珍貴的飲茶佳品,為現代茶文化增添了一道絢麗的光彩。

郭沫若在11歲時就有"閑釣茶溪水,臨風誦我詩"的句子。在1940年,與友人游重慶北溫泉縉雲山,所作贈詩中,也以茶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詩曰:

豪氣千盅酒,錦心一彈花。

縉雲存古寺,曾與共甘茶。

四川邛崍山上的茶葉,以味醇香高著稱。據傳,卓文君與司馬相如曾在縣城開過茶館。1957年,郭沫若作《題文君井》詩:

文君當壚時,相如滌器處,

反抗封建是前驅,佳話傳千古。

今當一憑弔,酌取井中水,

用以烹茶滌塵思,清逸涼無比。

後來,當地茶廠,便以"文君"為茶名,創制了"文君綠茶"。

湖南長沙高橋茶葉試驗場在1959年創制了名茶新品高橋銀峰。5年後,郭沫若到湖南考察工作,品飲之後倍加稱讚,特作七律一首,並親自手書錄贈高橋茶試場,詩的名稱是《初飲高橋銀峰》,高橋銀峰茶因郭沫若的題詩一時聲名鵲起。

此外,安徽宣城敬亭山的"敬亭綠雪",也因郭沫若的題字而身價倍增,一時傳為佳話。

郭沫若是詩人,又是劇作家,在描寫元朝末年雲南梁王的女兒阿蓋公主與雲南大理總管段功相愛的悲劇《孔雀膽》中,郭沫若把武夷茶的傳統烹飲方法,通過劇中人物的對白和表演,介紹給了觀眾。

#p#副標題#e#

老舍

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著名作家。

話劇《茶館》是老舍在1957年創作了,是他後期創作中最為成功的作品。也是當代中國話劇舞臺上最優秀的劇碼之一,曾被西方人譽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跡"。

老舍創作《茶館》有深厚的生活基礎。二歲時,他的父親在抗擊八國聯軍入侵的巷戰中陣亡。全家依靠母親給人縫洗衣服和充當雜役的微薄收入為生。他從小就熟悉社會底層的城市貧民,十分喜愛流傳于北京市井和茶館中的曲藝戲劇。

老舍的出生地是北京小楊家胡同附近,在那裡附近有家茶館,他總愛駐足觀看裡面的熱鬧景象。成年後,他喜歡與朋友一起上茶館啜茗談天。他對北京茶館有一種特殊的親近感。老舍對茶的興趣很濃,不論綠茶、紅茶、花茶,他都愛品嘗,一邊寫作一邊品茶更是他的工作習慣,他的茶癮很大,一日三換茶,泡得濃濃的。#p#分頁標題#e#

有人問道為什麼寫《茶館》,老舍回答道:“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這齣戲雖只三幕,可是寫了五十來年的變遷。

《茶館》為三幕話劇,共有70多個人物,其中50個是有姓名或綽號的,這些人物的身份差異很大,有曾經做過國會議員的,有憲兵司令部裡的處長,有清朝遺老,有地方惡勢力的頭頭,也有說評書的藝人,看相算合及農民村婦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層次。

劇本通過裕泰茶館的盛衰,表現了自清末到民國近50年間,中國社會的變革。"茶館"是舊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同時,也反映了舊北京茶館的習俗,《茶館》也展示了中國茶館文化的一個側面。

通過對三位近代名人喝茶養生的方法,瞭解了茶道養生的重要性,茶葉對治病、養生、保健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喝茶有益於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