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針灸

針灸保健 也需辯證施針

記者:對於“針灸的實際應用中不需要辨證論治”這一說法, 您是怎麼認為的?
沙岩:針灸作為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 必須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 進行辨證論治。
其中辨病是對疾病整體本質和發病全過程病變規律的認識;辨證是對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病機特點的具體認識。 由於從病辨證使患者就診時段的病理機制更加具體化, 因此辨證也就成為中醫臨床論治的重要依據。 針灸臨床同樣如此, 首先要問清病情, 然後運用中醫四診合參, 精細辨證, 並且還要結合針灸學的特點, 如經絡辨證等進行準確診斷,

最後取穴針治, 方能收到好的療效。
事實上, 針灸臨床除少數經筋病證外, 絕大部分病證的選穴組方、補瀉手法的使用、刺激方法的選擇、刺激量的大小等等, 都需要在辨證診斷的前提下進行選擇, 也就是說, 治療措施的恰當與否, 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醫者認證診斷的準確性。
記者:臨床上有些針灸醫生只是問一問病名就扎針治療, 不重視辨證論治, 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沙岩:我認為老一輩的針灸工作者和正規中醫院校畢業的針灸從業人員臨床上絕大多數都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在辨證論治的原則下從事針灸臨床治療的, 這一點不容置疑。 忽視辨證論治過程的只是少數現象。 有些人只是學習了簡單的針灸治療技術,
沒有系統學習中醫針灸理論;還有些人由於沒有扎實的中醫針灸基礎知識, 只是跟在老師後面死記硬背, 熱衷於學習針灸治病的秘方奇穴等簡單招數等。 他們把針灸僅當作了一門技術、一種療法, 並沒有當成一個系統學科。 因此, 他們在臨床治療中, 忽視了辨證論治, 從而影響了療效, 也損害了針灸醫生形象。
記者:可是一些日本學生反映, 他們在大醫院參觀時, 也有大夫不進行辨證論治就直接給患者扎針的。
沙岩:我想這可能存在誤會。 針灸治療在一個療程內需要持續紮一組穴位, 在這個療程中, 患者的病情沒有發生變化或變化很小, 醫生會繼續按照針灸處方紮同樣的穴位。 這時醫生沒必要再進行全面診斷辨證。
有些學生看到這樣的複診患者就以為醫生根本對患者不進行辨證論治。 這就如同患者服用中藥治療一樣, 同樣的一個方子, 患者要服用幾天甚至更長時間後, 醫生才會根據患者的病情調整處方中的配伍。 在這個療程中, 中藥處方是不變的。 所不同的是, 服用中藥患者是在自己家中, 而針灸則必須要來醫院。
記者:在針灸臨床中, 該如何做好辨證論治呢?
沙岩:歷代醫家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創立了中醫多種辨證方法, 這些方法各具特色, 指導著中醫各科的診斷治療。 在針灸臨床診斷方法上, 常用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及氣血辨證等綜合辨證方法, 尤其是經絡辨證, 對於針灸臨床的診斷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靈樞·經脈》早就指出:“經脈者, 所以能決死生, 處百病, 調虛實, 不可不通”, 說明了對經絡學說的高度重視。
針灸專家王居易認為, 特效穴、經驗穴不能治百病。 同一種疾病治療選穴可以是多樣化的, 而同一個穴位又能治療多種疾病, 這就需要辨證, 尤其是經絡辨證必須學好, 否則便會成為“扎針匠”。
如何提高針灸臨床的診斷水準和療效, 老一輩針灸專家的經驗告訴我們, 高級針灸醫師需要有系統扎實的中醫基礎理論, 日積月累的臨床實踐功底和孜孜不倦的研究探索精神, 診斷治療缺一不可, 絕非簡單浮躁可成。 另一方面, 除了傳統的中醫診斷方法外, 我們還可以引入現代科學技術的檢測手段對經絡腧穴的異常變化進行探查,
在這方面, 已有不少學者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值得進一步關注。
記者:在臨床針灸治療中, 為何有的醫生取穴少, 有的取穴多呢?能否認為取穴多的醫生水準就不高?
沙岩:配穴處方是以患者病情進行辨證而取穴, 取穴的多少跟患者所患的疾病種類、證型、輕重以及患者體質等都有關係。 不能僅憑取穴的多少來衡量一名醫生水準的高低。
記者:您認為目前臨床針灸醫生需要注意和加強哪些方面?
沙岩:針灸治病是通過自身調節完成的。 由於人體的自身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所以針灸的治療作用也應該是有限的, 它將取決於機體的機能狀態和疾病的嚴重程度。 針灸不能包治百病, 低估和誇大針灸的治療作用都是不切實際的。
這就要求針灸醫師要本著對病人高度負責的態度, 提高診斷和鑒別診斷能力, 掌握針灸療法的適應證。
提高針灸治療水準, 需要診斷治療兩手抓。 正確的診斷與對病情準確的評估是進行合理治療的前提, 在臨床上應充分重視診斷意識的培養。 另外, 應該加強對針灸醫師的培養力度, 要樹立全科意識。 針灸醫生可向全科醫生發展, 參加全科醫生培訓, 或在有條件的醫院進行多個科室輪轉, 也可在有條件的情況下, 進行專科進修, 向某一專科深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