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止咳,先分幹濕再選藥

品種繁多的咳嗽藥物, 多為複方製劑, 即在同一種藥品中可能含有止咳藥、祛痰藥、抗過敏藥物、平喘藥、中藥等成分中的一種或多種。 如何正確使用止咳藥物也成為眾多患者的提問焦點, 鑒於“咳嗽”背後的病因複雜, 在此僅就一些日常咳嗽的用藥進行指導。

咳嗽首先應區分“乾咳”和“濕咳”。 乾咳指咳嗽無痰或痰極少, 不易排出, 大多伴有咽喉部瘙癢。 患者往往有在特定環境持續性陣咳, 以及夜間咳嗽無法入眠等表現, 多見於感冒後期、過敏性咳嗽等。 可在原發疾病治療基礎上, 應用中樞鎮咳藥。

濕咳是指伴咳痰,

痰液滯留會引起一系列的連鎖症狀。 因此, 治療上祛痰優於止咳, 化痰聯合止咳往往呈現“1+1>2”的效應。 “濕咳”的時候, 過分應用止咳藥不僅不利於痰液排出, 還容易造成痰液中的細菌微生物在肺內集聚, 導致病情進一步加重。

藥名中帶“因”字和“芬”字的止咳藥物通常含有中樞鎮咳成分, 例如可待因、右美沙芬, 這類藥物通過抑制延髓呼吸中樞而發揮止咳作用, 適用於劇烈乾咳與刺激性咳嗽, 對伴有胸痛的劇烈乾咳和夜間咳嗽尤為有效, 10~30分鐘起效, 可維持5~6小時。

痰多者應慎用或禁用中樞鎮咳藥, 以避免炎症加重、呼吸道阻塞或出現窒息。 中樞鎮咳藥還具有一定的呼吸抑制作用, 超劑量濫用可能會導致呼吸抑制,

並抑制腸道蠕動而引起便秘。

外周性止咳藥的成分常見有苯佐那酯、那可丁、苯丙呱林等, 一般通過抑制咳嗽反射弧而發揮作用, 適用於輕度刺激性乾咳與陣咳。

止咳藥中, 還有含平喘成分的藥物, 如含麻黃堿的咳嗽藥有助於鬆弛支氣管平滑肌, 適用於伴有輕度氣喘的咳嗽。 但需注意的是麻黃堿可引起焦慮、頭痛、心悸、血壓升高等不良反應, 所以不宜長期服用, 為避免服藥後失眠, 也不宜晚上服用。

抗過敏藥物或抗過敏成分的止咳藥適用於因接觸過敏原而引起的咳嗽。 抗過敏藥物如撲爾敏、酮替芬、西替利嗪、順爾甯以及複方甲氧那明均具有一定的鎮靜作用, 可引起嗜睡、口乾等, 所以不宜長期服用, 駕車、從事高空作業及精密儀器操作的患者也應謹慎服用。

含有中藥成分如川貝、桔梗、甘草等的咳嗽藥適用於慢性、輕微的咳嗽, 不適用於急性咳嗽與劇烈咳嗽。 雖然傳統認為中藥成分較溫和, 安全性較高, 但由於其不良反應的未知性, 長期服用仍須慎重。

需要提醒的是, 咳嗽時急著服用咳嗽藥是不明智的, 應先查找原因, 針對病因治療, 從根本上治癒咳嗽。 只有當咳嗽較為嚴重, 影響到工作與睡眠時, 才應根據具體病情, 如有痰無痰、喘與不喘等, 選擇不同組分的咳嗽藥物。 (周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