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好糞便也是治病一寶

受訪專家:

張婷, 上海腸道菌群庫負責人, 上海市兒童醫院消化科主任, 主任醫師, 教授

擅長:克羅恩病, 慢性腹瀉, 營養不良, 各類膽汁瘀積型肝病, 乙肝, 丙肝等

門診時間:週二上午、週五下午(專家門診), 週五上午(特需門診)

近日, 上海市兒童醫院官方微信發佈了一則招募志願者捐獻“便便”的公告, 引發網友熱議。 在該醫院發佈的公告中稱, 如果志願者能定期捐獻新鮮糞便, 糞便當中的腸道微生物就有可能用於兒童的腸道微生物移植治療。

糞便主角

是腸道微生物

“糞便可以治病, 是因為一個健康成年人糞便裡60%~70%都是寶貝——腸道微生物。

”這次招募的主要負責人, 上海市兒童醫院消化科主任張婷介紹。

“糞便可以治病, 自古就有了。 ”張婷主任介紹。 在《本草綱目》等傳統中醫文獻已有記載, 糞便可以治療腹瀉、嘔吐、便秘等疾病, 但當時操作者可能也並不知其所以然, 而且當時的醫療條件下, 糞便還需要埋在地下發酵很久。

而現在醫學發達, 其中原理被部分證實:排出的糞便可以治療消化性疾病, 是因為除了食物殘渣, 糞便裡大部分是腸道微生物, 也就是常說的腸道菌群和它們的產物。

“一個健康人的腸道記憶體在1000到1150種細菌, 總數達到100萬億, 是人體細胞數量的10倍, 其基因數是我們基因的150倍, 因此被稱為人體的第 八大器官。 ”院方在招募公告中介紹。

“研究證實腸道微生態紊亂與多種腸道和腸道外疾病密切相關。 健康人的腸道菌群處於一個平衡狀態, 它們可以維護所在腸道 主人的健康代謝。 而一旦患者代謝紊亂, 靠自己力量難以重新平衡, 這時候就需要通過移植健康人群糞便至患者體內, 來糾正腸道菌群失調狀態, 恢復腸道功能了。 因此這個辦法也是不可替代的。 ”

菌群銀行

滿足治病需求

兒童腸道菌群紊亂的情況其實並不少見。 0~3歲的孩子腸道菌群並不穩定。 張婷主任介紹, 比如現在抗生素使用情況比較普遍, 容易導致腸道菌群紊亂甚至最終發展為偽膜性腸炎。

2013年, 兒童醫院曾率先用腸道菌群移植方法治好了一名患兒後, 醫院便悄然建立了上海首個腸道菌群庫,

此後就一直保持了一定的新鮮糞便分離物, 以滿足臨床上需求。

其實, “糞便銀行”的理念在國外已並不鮮見。 荷蘭、美國都有類似由腸道微生物專家建立的存儲機構, 有的醫療機構甚至還會把糞便做成乾燥膠囊給一些患者服用。

胃腸道健康

才可達捐獻標準

上海市兒童醫院的腸道菌群庫之前的捐獻者主要是患者父母和醫務工作者。 當時建立時, 按照分離後的糞便大約在冰箱裡存儲6個月計算, 存儲量穩定在1000到2000毫升,初步也夠用於臨床了。

“但考慮患兒父母為孩子治病時心情焦慮、生活不規律, 難以保證腸道菌群的品質。 ”張婷介紹, 另一個捐獻人群醫務人員, 他們平時臨床一線工作很忙,

不一定可以保證糞便品質, 這才想到對公眾招募。

這段時間有很多愛心人士打電話諮詢捐獻的相關事宜, 但張婷主任表示, 招募對捐獻者的要求可並不低。 不僅要求沒有急慢性疾病, 就連排便不規律或者排便當天抽煙喝酒晚上熬夜都被排除在外了。

經過了初篩, 隨後還要對捐獻者進行驗血, 保證沒有肝炎等感染性疾病。 即便能過身體這一關的捐獻者, 還要規律給醫院送交大便。 未來, 致力於腸道菌群應用與研究的醫生和科學家們會進行更加精確的檢測和製備, 規範腸道微生物移植以後, 將會更有針對性的治療相關疾病。

張婷主任表示, 目前第一輪招募已經圓滿結束, 還會再次招募志願者。 廣大讀者也可通過留意健康時報新聞用戶端或網站及時獲得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