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 生生不息, 是我國的一大瑰寶。 在眾多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 中醫以其獨特的精髓在傳統文化中佔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準不斷的在提高, 大多數人開始追求養生, 尤以中醫養生為主。 那麼, 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又是什麼, 我們需要逐一的瞭解, 才能在養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順暢。

1.順應自然

在“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思想指導下, 《素問·寶命全形論》提出:“人以天地之氣生, 四時之法成。 ”人類生存於自然界中, 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息息相關。 《靈樞·邪客》稱之為“人與天地相應”。 在自然界的變化中, 存在著以四時、朔望、晝夜為標誌的年月日週期性節律變化, 並由此產生了氣候變化和物候變化所呈現的生長化收藏規律等。 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 形成了與之近乎同步的生理節律和適應外界變化並做出自我調適的能力。

因此, 人若能順應自然而攝生, 各種生理功能便可循其常性, 節律有序而穩定, 機體則處於陰陽和諧的健康狀態;若違逆自然, 則各種生理功能節律紊亂, 適應外界變化和防禦抗邪能力減弱, 而易罹患疾病。 誠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 萬物之終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則災害生, 從之則苛疾不起, 是謂得道。 ”所以, 順應自然是中醫養生學的重要原則之一。 養生順應自然, 旨在要求人們在掌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 主動採取各種綜合措施來順應其變化, 使人體生理活動與自然變化節律同步, 保持機體內外環境的協調統一, 以避邪防病, 保健延衰。 對此,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了根據四季變化以調養形神的原則與方法,
並強調指出:“夫四時陰陽者, 萬物之根本也。 所以聖人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 以從其根, 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

2.形神共養

形, 指形體, 即臟腑身形;神, 指以五神、五志為特徵的心理活動。 形神共養, 是以形神統一的生命觀為其理論基礎。 一方面, 形體為生命的基礎, 形具而神生, 五臟及其所藏的精氣是產生“五神”活動的物質基礎。 《靈樞·天年》說:“血氣已和, 榮衛已通, 五藏已成, 神氣舍心, 魂魄畢具, 乃成為人。 ”葛洪《抱樸子·內篇·至理》以堤和水、燭和火的關係比喻人體形與神關係時說:“形者, 神之宅也。 故譬之於堤, 堤壞則水不留矣;方之於燭, 燭糜則火不居矣。 身勞則神散, 氣竭而命終。 ”強調神依賴於形。 另一方面, 神乃形之主,

為生命的主宰。 人體臟腑的功能活動、氣血津液的運行, 都受神的主宰和影響。 張介賓《類經·攝生類》說:“雖神由精氣而生, 然所以統馭精氣而為運用之主者, 則又在吾心之神。 ”強調神可以回饋地作用於精和氣, 影響甚至調控整個生命過程。 對於形神的辯證關係, 明末醫家綺石在《理虛元鑒》中曾精闢地歸納說:“以先天生成之本體論, 則精生氣, 氣生神;以後天運用之主宰論, 則神役氣, 氣役精。 ”正由於形神統一是生命的基本特徵, 故中醫養生強調形神共養, 養形以全神, 調神以全形, 最終達到“形與神俱, 而盡終其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的目的, 正如《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原道論》所言:“全生之術, 形氣貴乎安, 安則有倫而不亂;精神貴乎保,
保則有要而不耗。 故保而養之, 初不離於形氣精神。 ”

中醫養生有著十分神奇的效果, 其獨特的魅力也是其它養生方法所不能替代的。 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實則是中醫養生的精髓, 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更有效率的養生。 所以, 為了能夠有更好的養生效果, 學習一些基礎的中醫養生原則是十分的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