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北京今日嚴重污染PM2.5濃度將達峰值

昨天, 天安門廣場上的遊客戴著口罩。 京華時報記者周民攝

原標題:今日嚴重污染PM2.5濃度達峰值

昨天早上7點, 北京正式啟動3年來首個重污染紅色預警信號。 截至明天中午12點, 北京都將處在重污染紅色預警之中, 紅色預警持續時間達53個小 時。 昨天下午, 市環保監測中心的最新預報顯示, 今天白天, 本市污染水準將在區域背景下進一步上升, 從5級重度污染躍升至6級嚴重污染, PM2.5濃度到達 此次污染過程的峰值。

明天空氣品質好轉週六重污染再來襲

昨天白天, 北京淹沒在灰白色霧霾中, PM2.5濃度在200微克~300微克/立方米的範圍,

空氣品質維持在5級重度污染。 截至昨天18時, 城 六區PM2.5濃度為280微克/立方米;西北部209微克/立方米;東北部246微克/立方米;污染最嚴重的西南部達310微克/立方米。

昨天晚上, 來自北京市環保監測部門的最新分析顯示, 8日夜間到9日, 我市仍處於靜穩天氣, 濕度大, 以弱南風為主。 受此影響, 污染水準將在區域背景下進一步上升。 根據預報, 昨日為5級重度污染級別, 今日將達到6級嚴重污染級別, PM2.5濃度到達此次重污染過程的峰值。

此外, 來自市氣象臺的分析顯示, 今天白天京津冀地區有中度至重度霾, 其中北京、河北中南部、天津部分地區有重度霾, 能見度1~2公里;夜間有霧, 大部分地區最低能見度小於500米。

環保監測部門預計, 10日淩晨至中午,

我市及華北東部地區地面轉弱偏東北風, 但由於濕度仍較大, 且系統偏弱, 污染物難以迅速得到有效清除, 我市 仍處於中重度污染水準。 預計午後隨著北風加大, 空氣品質將逐步改善。 預計10日, 北京市空氣品質將達到4級中度污染, 11日達到2級良水準。 但壞消息 是, 12日, 北京的擴散條件將明顯轉差, 重污染將捲土重來。

釋疑

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指揮部於12月7日18時發佈, 空氣重污染預警等級由橙色提升為紅色, 即全市於12月8日7時至12月10日12時將啟動 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措施。 但首次啟動紅色預警卻引來部分網友關於發佈時間、啟動條件等方面的疑問, 對此, 北京市環保局應急處、北京環境監測中心相關負責人 進行了回復說明。

1不足3天為何啟動紅色預警?

回復:按照《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 北京的空氣重污染天氣持續3天以上(72小時以上)可啟動預警→級(紅色)。 這次的紅色預警是在橙色 預警基礎上提升了級別, 而不是直接從無預警啟動至紅色預警。 根據此前預測, 12月7日起會出現→次重污染過程, 其中8日、9日為污染峰值過程, 空氣品質較 差, 於是7日0時, 北京啟動了空氣重污染橙色預警。

但空氣品質預測是在氣象預測基礎上再疊加大氣污染物排放預測, 依據當前技術水準, 時間越臨近, 空氣品質預測才越準確。 按照預案規定, 市空氣重污染應急指揮部及其辦公室可根據污染程度變化和最新預報結果, 按預警發佈程式報批後, 適時提高或降低預警級別。

12月5日17時北京市提前發佈空氣重污染橙色預警指令後, 北京市環保監測部門會同北京市氣象部門、國家環境監測總站以及河北、天津環境監測部門等, 密切跟蹤污染進程演變。

7日, 根據對未來三天空氣品質形勢分析研判, 預測本次重污染過程將持續到10日中午, 10日午後空氣品質將逐步改善。 這樣, 原來預測9日晚間可 轉好的污染天氣, 又延至10日午後方可轉好。 這樣從7日0時起至10日中午, →共84個小時, 已超過72小時(3天), 符合紅色預警啟動條件。

2從發佈到啟動為何只有13小時?

回復:按照2015年3月北京最新修訂的《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 “紅色預警由市應急辦提前24小時組織發佈”。

本次紅色預警不是直接從無預警狀態啟動的,

而是在橙色預警基礎上升級的, 此前的橙色預警已經由市空氣重污染應急指揮部辦公室提前24小時組織發 布, 12月5日17時橙色預警發佈時, 比啟動時間提前了31個小時發佈, 保證了充足的時間給相關單位啟動減排措施, 符合預案規定。

3上次5天空氣重污染為何未啟動?

回復:11月底, 北京經歷了2015年以來最嚴重的→輪空氣重污染。 11月27日14時啟動空氣重污染黃色預警;29日上午10時升級為橙色預警, 12月1日解除, 共持續了106個小時(4天零10個小時)。

上次重污染由11月27日開始, 但從期間預報情況來看, 27日和28日兩天是重污染狀態, 但29日至30日因為→個弱冷空氣的影響, 會有→段明 顯的改善過程, 而後來事實也證明, 29日下午至30日淩晨這段時間,

全市的PM2.5濃度有→個明顯的回落。 雖然後期重污染持續至12月1日, 但中間出現 了中斷, 所以達不到持續72小時以上重污染的情況, 不滿足啟動紅色預警的條件。

與上次重污染過程“來得快”不同, 這次重污染過程是逐步積累的, 雖然預測強度不如上次, 但是持續時間長, 形勢研判清楚。 及時實施更強的應急措施, 減排力度大, 能緩解重污染程度, 更加有利於保護公眾健康, 意義重大。

熱點回應

熱點一

北京上空“霾層”照

氣象專家:照片系偽造

昨天, 小夥伴的朋友圈裡都在傳播這樣→張北京上空“霾層”的照片。 北京的霧霾層真的有這樣“醇厚”嗎?那生活在這樣的“穹頂之下”的小夥伴們還有辦法呼吸嗎?

“這一定是‘偽照’。 ”在看過記者轉發的照片後, 北京市氣象局高級工程師張明英表示。

張明英解釋說,首先圖片中的雲層明顯有一坨一坨的“鼓包”,這就說明這種雲層不是穩定雲層,上升氣流較為活躍。在這種情況下,大氣的垂直擴散是比較好的,因此近地面不會出現特別嚴重的霧霾。

其次,從污染到不污染,在空中存在一個過渡帶,在距地面1000米左右的近地面。這個過渡帶的邊緣不會像圖中那樣像刀切一樣整齊,而是一個逐漸的過渡。

最後,這張“霾層”圖片的顏色也明顯不符。張明英表示,霧霾污染最重的應該是在近地面,大家可以看到,即使是嚴重霧霾,其顏色也是灰白色,不會像圖片中這樣的“深咖”,“即使是沙塵暴也沒這種效果。”張明英認為,這張圖片的色彩很可能是處理過了的。

熱點二

“濕法脫硫”加重霧霾

行業專家:只是主觀臆斷

近日,→篇《藍天白雲能持續多久?→個環保工程師眼裡的霧霾真相》又掀起了→輪關於霧霾成因的大討論,閱讀量超10萬。特別是文中提出,在我國 火電行業中普遍採用的“濕法脫硫”因沒有對煙氣進行再加熱,導致低溫、高濕度的煙氣難以擴散進而加重霧霾的論斷,更是引爆讀者眼球。

對此,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秘書長王志軒表示,把排煙濕度與霧霾連在一起缺乏科學論證和定量說明,只是主觀臆斷。

王文軒說,文中引述的事實有些是對的,但有些卻與事實不符。比如,文中說,“此前我國沒有安裝煙氣脫硫設備前,火電廠煙氣排放溫度在130℃- 150℃之間,在這個溫度下的煙氣屬於幹煙氣,容易擴散,不易形成霧霾”,就與事實不符。王志軒表示,上世紀80年代中期前後,我國大量採用的也是濕式除 塵器,且未脫硫,因此不存在“幹煙氣無霧霾,濕煙氣有霧霾之說”。此外,王志軒表示,當環境濕度接近于飽和狀態時,飽和濕煙氣因水汽的凝結放出潛熱使煙氣 抬升比加熱到100℃的幹煙氣還高。

此外,文中“幹煙氣的污染物排放不易形成霧霾”的論斷也是不對的。王志軒說,霾本身的定義就是幹細顆粒,沒有霾何來霧霾?他表示,電廠鍋爐加裝脫硫脫硝設施後,並沒有增加污染物,而是大大減少了污染物,“污染物減少了,怎麼反而會加重污染?”

對於文中提及的“一些發達國家(美日德),煙氣排放溫度一直是環保要求的剛性指標,通常要求在80℃以上”的說法,王志軒表示,美國絕大部分是 煙氣未加熱排放,中國之所以採用濕煙氣排放在當時做過大量論證,很大程度上也是學習了美國經驗。此外,排煙進入冷卻塔一同排放獲稱“煙塔合一技術”,是源 於德國,排放也是濕煙氣,煙氣溫度不高,煙氣濕度大,冷卻塔也比煙囪低,但對排放煙氣溫度也無要求。

王志軒說,作者以“環保工程師”的身份發文,讓公眾感覺內行,但環保工程專業與大氣物理專業也是隔行如隔山。不能把感性甚至感覺直接變成重大“發現”,而這些“發現”尤其容易被大眾(非專業者)認可。

京華時報記者王碩

北京市氣象局高級工程師張明英表示。

張明英解釋說,首先圖片中的雲層明顯有一坨一坨的“鼓包”,這就說明這種雲層不是穩定雲層,上升氣流較為活躍。在這種情況下,大氣的垂直擴散是比較好的,因此近地面不會出現特別嚴重的霧霾。

其次,從污染到不污染,在空中存在一個過渡帶,在距地面1000米左右的近地面。這個過渡帶的邊緣不會像圖中那樣像刀切一樣整齊,而是一個逐漸的過渡。

最後,這張“霾層”圖片的顏色也明顯不符。張明英表示,霧霾污染最重的應該是在近地面,大家可以看到,即使是嚴重霧霾,其顏色也是灰白色,不會像圖片中這樣的“深咖”,“即使是沙塵暴也沒這種效果。”張明英認為,這張圖片的色彩很可能是處理過了的。

熱點二

“濕法脫硫”加重霧霾

行業專家:只是主觀臆斷

近日,→篇《藍天白雲能持續多久?→個環保工程師眼裡的霧霾真相》又掀起了→輪關於霧霾成因的大討論,閱讀量超10萬。特別是文中提出,在我國 火電行業中普遍採用的“濕法脫硫”因沒有對煙氣進行再加熱,導致低溫、高濕度的煙氣難以擴散進而加重霧霾的論斷,更是引爆讀者眼球。

對此,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秘書長王志軒表示,把排煙濕度與霧霾連在一起缺乏科學論證和定量說明,只是主觀臆斷。

王文軒說,文中引述的事實有些是對的,但有些卻與事實不符。比如,文中說,“此前我國沒有安裝煙氣脫硫設備前,火電廠煙氣排放溫度在130℃- 150℃之間,在這個溫度下的煙氣屬於幹煙氣,容易擴散,不易形成霧霾”,就與事實不符。王志軒表示,上世紀80年代中期前後,我國大量採用的也是濕式除 塵器,且未脫硫,因此不存在“幹煙氣無霧霾,濕煙氣有霧霾之說”。此外,王志軒表示,當環境濕度接近于飽和狀態時,飽和濕煙氣因水汽的凝結放出潛熱使煙氣 抬升比加熱到100℃的幹煙氣還高。

此外,文中“幹煙氣的污染物排放不易形成霧霾”的論斷也是不對的。王志軒說,霾本身的定義就是幹細顆粒,沒有霾何來霧霾?他表示,電廠鍋爐加裝脫硫脫硝設施後,並沒有增加污染物,而是大大減少了污染物,“污染物減少了,怎麼反而會加重污染?”

對於文中提及的“一些發達國家(美日德),煙氣排放溫度一直是環保要求的剛性指標,通常要求在80℃以上”的說法,王志軒表示,美國絕大部分是 煙氣未加熱排放,中國之所以採用濕煙氣排放在當時做過大量論證,很大程度上也是學習了美國經驗。此外,排煙進入冷卻塔一同排放獲稱“煙塔合一技術”,是源 於德國,排放也是濕煙氣,煙氣溫度不高,煙氣濕度大,冷卻塔也比煙囪低,但對排放煙氣溫度也無要求。

王志軒說,作者以“環保工程師”的身份發文,讓公眾感覺內行,但環保工程專業與大氣物理專業也是隔行如隔山。不能把感性甚至感覺直接變成重大“發現”,而這些“發現”尤其容易被大眾(非專業者)認可。

京華時報記者王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