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光葉密花豆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始載于《海南植物志》。

【拼音名】Guānɡ Yè Mì Huā Dòu

【英文名】Harmand Spatholobus

【別名】大樣荔枝藤。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光葉密花豆的莖藤。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patholobus harmandii Gagnep.

採收和儲藏:全年或秋、冬採收, 洗 淨, 切片, 曬乾。

【原形態】光葉密花豆 攀援灌木。 枝被短毛, 後漸脫落。 三出複葉, 革質;葉柄長4.5-10cm, 無毛;葉片橢圓形或長橢圓形, 長5-12cm, 寬3-6cm, 先端漸尖而鈍, 基部圓, 上面有光澤, 兩面均無毛, 網脈明顯;小葉柄長約8mm。 圓錐花序單生或2-3個簇生於葉腋, 長10-12cm, 被黃褐色柔毛;花多數;花萼內外被毛, 長5-6mm, 萼齒三角形, 上面兩萼齒合生;花冠紫色, 長約1cm, 各花瓣近等長, 均具長爪, 旗瓣圓形,

先端凹入, 翼瓣與龍骨瓣長橢圓形, 具圓耳;雄蕊10, 2束;花藥一式;子房無柄, 被毛, 花柱無毛。 莢果長約6-8cm, 寬約1.2cm, 先端漸狹而鈍, 網脈明顯;種子1顆, 生於莢果先端, 橢圓形, 長約12mm, 寬約8mm。 花期3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溪邊、疏林中。

資源分佈:分佈于廣東、海南。

【性狀】

性狀鑒別 莖呈圓柱形, 稍彎曲, 直徑1.5-5cm, 具明顯的環狀突起, 橫向環紋不明顯, 表面灰棕色至紅棕色, 可見灰白色斑, 栓皮脫落處呈棕紅色, 皮孔疣狀凸起, 圓點狀或橢圓形, 直徑l-5mm。 質堅硬, 難折斷。 橫切面皮部分泌物黑棕色, 木部紅棕色, 導管孔洞狀, 不規則排列, 髓細小。 氣微, 味淡。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木栓層為3至10餘列細胞, 木栓細胞壁稍厚, 細波狀彎曲, 有的可見外壁增厚, 內充滿紅棕色物質,

有的含草酸鈣方晶, 皮層約10列細胞, 石細胞群眾多, 幾形成環帶。 中柱鞘為連續的石細胞環帶, 其間夾雜少數纖維束, 環帶內外兩側細胞多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鞘, 含晶細胞壁木化增厚, 韌皮射線內窄, 向外漸擴大;石細胞群眾多, 散在於韌皮部外側, 周圍多數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鞘石細胞, 含晶細胞壁木化增厚;分泌細胞2-14個相聚成群, 切向排列;纖維束少數, 散在於內側;篩管及伴胞多已頹廢而呈切向狹條狀;草酸鈣方晶多見。 形成層明顯, 成環, 木射線明顯, 大型導管多單個或2個並列散在, 小導管則多數個相聚;木纖維成束, 周圍多數細胞含草酸鈣方晶成晶纖維, 含晶細胞壁木化增厚;木薄壁細胞與木纖維相間排列成近層狀。
隨部小, 居中, 環髓可見較多草酸鈣方晶和少數分泌細胞。

粉末特徵:粉末棕紅色。 ①石細胞成群或散在, 呈不規則形、長方形或近三角形, 少數有不規則分支, 直徑30-119μm, 稀至134μm, 壁多極厚而胞腔狹小, 層紋、孔溝明顯, 孔溝有的分支, 胞腔內有時含棕色物, 有的石細胞周圍細胞含草酸鈣方晶, 含晶細胞壁木化增厚。 ②纖維及晶纖維成束或散在, 直徑5-22μm, 多斷裂, 初生壁易分離, 胞腔狹細, 表面有裂隙, 有的縱向開裂;有的纖維束周圍細胞含草酸鈣方晶, 形成晶纖維, 含晶細胞壁木化增厚。 ③草酸鈣方晶類雙錐形、圓球狀多面體及不規則狀, 較大, 直徑9-51μm, 稀至69μm。 ④分泌細胞細胞界限較明顯, 分泌物多呈紅棕色。 ⑤導管多已破碎, 具緣紋孔導管, 具緣紋孔排列緊密或較稀疏,

紋孔口裂縫狀或長橢圓形, 有時延長而數個相連。 ⑤木栓細胞成群, 少散在, 表面現多角形, 垂周壁彎曲或平直, 多不均勻增厚, 有時增厚呈串珠狀, 腔內多含棕色物, 表面具細條狀紋理。 ⑦木射線細胞多呈長方形, 直徑22-34μm, 長34-72μm, 紋孔、孔溝明顯, 有時含棕色物。 ⑧木薄壁細胞與射線細胞垂直排列, 與木纖維及導管平行, 多呈長條形, 少數長方形, 直徑16-33μm, 長33-189μm, 紋孔、孔溝明顯。 ⑨澱粉粒多存在於木射線細胞或木薄壁細胞中, 單粒, 卵圓形, 直徑3-12μm。

【藥理作用】其煎劑對實驗性家兔有補血作用。

【性味】苦;微甘;溫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舒筋活血。 主跌打損傷;陳傷筋骨酸痛;月經不調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9-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莖藤作為雞血藤的代用品。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