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從累到病只需5步 疲勞也可拖成大病

八成人經常感到疲勞

連續出差、雙休日加班、每天有做不完的事……類似的抱怨在生活中不絕於耳。 但是, 多數人沒有把長期無法消除的疲勞放在心上。 隨著“過勞死”案例層出不窮, 慢性疲勞正在高壓力、快節奏的現代人群中蔓延開來。

一項涉及全國10個省區11980人的亞健康狀況流行病學調查顯示, 81.36%的非患病人群屬於慢性疲勞。 其中, 經常感到疲勞, 但休息後可以恢復的輕度疲勞者占68.07%;總感到疲勞, 且休息後較難恢復的中度疲勞者占29.78%;休息後也無法恢復的重度疲勞者占2.15%。

周迎春解釋說:“人體有代償機制,

偶爾疲勞多睡會兒就能調整過來, 但如果長期疲勞, 就會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 休息後也無法恢復了。 這就好比信用卡, 我們可以透支一部分錢, 但必須在規定期限內還款。 不斷透支卻不及時還款, 就要破產了。 ”

偶爾疲勞不斷積累, 就有可能演變為慢性疲勞, 損害健康。 周迎春說, 慢性疲勞綜合征是以不明原因持續或反復發作的嚴重疲勞為主要特徵的症候群, 同時伴有記憶力減退、頭痛、關節痛、睡眠紊亂以及抑鬱等多種症狀。 它不只是身體感覺“累”那麼簡單, 還包括一些心理症狀, 比如做事力不從心、記憶力越來越差、注意力很難集中、性格變得暴躁等。

為什麼總是感覺累?近日, 美國《健康》雜誌給出了這樣的答案:睡眠不足、缺乏運動、飲水不足、缺鐵、不吃早餐、愛吃垃圾食品、做事追求完美、容易小題大做等,

都可能讓你感覺疲憊。 周迎春指出, 綜合來說, 體力慢性透支、精神壓力大、生活不規律, 則是導致慢性疲勞的三大原因。

從累到病只需5步

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 許多癌症患者發病前兩三年都處於極大的壓力下。 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分會副主任委員、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中醫科主任羅仁教授表示, 身心疲勞是亞健康的表現之一。 “亞健康就是人的身心處在疾病和健康之間的狀態。 我國約70%的人屬於亞健康, 他們正在走向‘疾病’。 ”而從疲勞到疾病, 一般會經歷以下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頭昏氣短。 偶爾熬夜加班、白天工作量過大、長時間對著電腦工作,

會導致血流緩慢, 讓人頭昏眼花、憋悶氣短、無精打采等。 此時抵抗力短暫下降, 可能出現口腔潰瘍、感冒、喉嚨痛等症狀, 但及時休息就能恢復。

第二階段:身體發沉。 連續數日加班、出差, 或者兩三個週末沒休息, 身體感覺沉甸甸的, 行動遲緩, 步態沉重, 站立不穩。 此時, 血液中的氧氣與血糖濃度持續下降, 造成全身組織器官缺氧、“挨餓”, 可能出現肌肉痙攣、手腳冰涼、眼睛充血、胃腸功能紊亂、脫髮、情緒低落等現象。

第三階段:精疲力竭。 比如說, 手頭的專案進入衝刺期, 不得不連夜趕工, 生理和精神承受巨大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 吃不下睡不著的人會在短時間內暴瘦, 也有人通過暴飲暴食緩解壓力,

從而變胖;皮膚顏色變得晦暗, 甚至人到中年還長痘;腰背部僵硬, 頸肩部劇痛;出現嚴重的睡眠問題, 整夜輾轉難眠;情緒焦躁、易怒, 甚至歇斯底里。

第四階段:小毛病不斷。 過勞狀態持續半年到一年, 欠身體的債就開始慢慢還不上了。 此時, 頸肩腰背痛愈發嚴重, 口腔潰瘍、牙周病、胃炎、便秘等經久難愈, 甚至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 精神上可能出現輕度焦慮、抑鬱表現, 睡眠問題更加堪憂。

第五階段:大病纏身。 如果長年處於過度勞累和精神緊張狀態, 免疫功能就會逐漸減弱, 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下降, 此時疾病可能就會找上門來, 輕則患上多發性關節痛、偏頭痛、心肌炎、腎小球腎炎等, 重則患上糖尿病、心腦血管病、腫瘤。

綜合治療緩解疲勞

要想消除慢性疲勞, 可以從運動、睡眠、飲食、心理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調理。

運動療法。 美國喬治亞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 久坐不動會讓人感覺很累, 而每週堅持鍛煉3天, 每天運動20分鐘, 就能趕走疲勞感。 如果短時間內感到倦怠, 可以做10分鐘低強度運動, 如唱歌、深呼吸、來回走動、伸展與擴胸運動等, 可以促進體內一種快速供能物質的合成, 為人體注入能量。

睡眠療法。 周迎春說, 抗疲勞關鍵在於規律作息, 儘量不熬夜, 保證充足的睡眠, 每天按時起床, 週末也最好能堅持。 如果熬夜了, 第二天可以早點睡覺, 但隔天最好還在同一時間起床。 此外, 建議養成午休的習慣, 但時間不要超過半小時。

飲食療法。 1.補鐵:美國營養師艾米·古德森指出,

缺鐵會降低血液輸送氧氣和營養物質的能力, 進而讓人感覺遲鈍、易怒、注意力不集中。 不妨多吃牛肉、豆腐、雞蛋、深綠葉蔬菜、堅果等含鐵豐富的食物。 2.早餐全麥低脂:早餐要吃好, 一天不疲勞。 早餐最好包括全穀物、瘦肉蛋白、不飽和脂肪、膳食纖維等多種營養。 3.每天喝8杯水:即使是輕微脫水, 也會導致血液黏稠, 降低氧氣和營養物質在血液內的輸送能力, 導致疲勞。 4.遠離“垃圾食品”。 攝入過多飽和脂肪、精米白麵、酒精或咖啡因, 都可能會讓你覺得很累。

心理療法。 1.不要過於追求完美。 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艾瑞尼·萊文博士指出, 力求完美的人往往活得很累。 要讓自己認識到, 不是所有事都必須達到完美。 而不切實際的目標也會讓人身心俱疲,制定目標最好切合實際情況。2.放下焦慮。有些人總喜歡把事情往壞處想,這種焦慮會讓人身心疲憊。萊文說,出現負面想法時,可以先做一個深呼吸,然後思考其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往往會發現多數事情都是自己嚇唬自己。3.保持書桌整潔。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究發現,淩亂的書桌會消耗精力,限制大腦處理資訊的能力。美國職業心理學家隆巴多建議,每天早上整理好辦公桌,將給你一個充滿活力的開端。

而不切實際的目標也會讓人身心俱疲,制定目標最好切合實際情況。2.放下焦慮。有些人總喜歡把事情往壞處想,這種焦慮會讓人身心疲憊。萊文說,出現負面想法時,可以先做一個深呼吸,然後思考其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往往會發現多數事情都是自己嚇唬自己。3.保持書桌整潔。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究發現,淩亂的書桌會消耗精力,限制大腦處理資訊的能力。美國職業心理學家隆巴多建議,每天早上整理好辦公桌,將給你一個充滿活力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