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根據氣候變化 制定養生戰略

氣候與人體健康關係密切, 我國醫學在防病保健上很強調氣候的重要性。 《素問·五常政大論》指出:“必先歲氣, 無伐天和。

“《素問·離和真邪論》也說:“因不知合之四時五行,

因加相勝, 釋邪改正, 絕人長命。 “都強調防病治病必須掌握季節變化規律和氣候的變化特點。 氣溫與健康在影響人體的諸多氣候因素中, 氣溫是重要的一個因素。 夏季的高溫可使人體體溫調節發生障礙, 出現頭暈、胸悶、口渴、大汗、噁心等症狀, 謂之“中暑”。

冬季的低氣溫環境容易誘發冠心病、高血壓、老慢支、肺氣腫、關節炎、青光眼等病症, 特別是在寒流到來、突然降溫時更易發病或惡化。 醫療氣象學的研究報告顯示, 77%的心肌梗塞患者、54%的冠心病患者對氣溫的變化感受性高, 尤其在冬季, 由於寒冷刺激和高氣壓作用, 發病率最高。

一年之中寒冷的冬季是出現死亡的高峰, 當氣溫在15~25~C肘, 死亡人數最少。

由此可見, 季節的變化、氣溫的高低與人體的壽命有密切的關係。 氣壓與健康氣壓與人體健康有很大的關係, 氣壓越低, 空氣的密度越小, 人所吸入空氣的含氧量就越少。

所以在低氣壓的情況下, 人會感到憋氣、難受, 關節炎、風濕痛等患者對氣壓變化更為敏感。 俗話說:“關節酸痛, 不雨必風。 ”氣壓突然降低,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就會疼痛加劇。 此外, 據統計, 80%的心腦血管病的患者死亡事故是在氣壓突然下降的時候發生的。

在低氣壓下, 還會使大腦興奮性增強, 人不易入睡, 休息不好, 繼而造成大腦功能失常, 使人注意力不集中, 辦事效率低, 情緒低落, 心煩意亂, 頭脹痛易激動。 濕度與健康所謂濕度, 是指空氣中的含水量,

物體潮濕的程度。 空氣的濕.度是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濕度對人體有直接的影響。

一般來說, 對人體適宜的濕度是40%~60%, 當氣溫高於25~C時, 適宜的相關濕度為30%。 秋天, 天氣涼爽, 濕度適中, 人的精神狀態佳;夏季三伏時節, 由於高溫、低壓、高濕度的作用, 人體汗液不易排出, 出汗後不易被蒸發掉, 因而會使人煩躁、疲倦、食欲不振, 易發生胃腸炎、痢疾等。 若濕度太低, 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會大量散失, 從而使抵抗力下降, 易引起感冒。

乾燥的氣候常是腦膜炎多發的時節。 濕度低還會造成咽幹口燥, 皮膚乾裂。 氣流與健康空氣流動形成氣流。 適度的氣流使空氣清潔、新鮮, 對健康有益。 一般認為室內空氣的流通不大於lm/s為宜。 氣流的變化可影響人的呼吸、能量消耗、新陳代謝和精神狀態。

反常的氣流有害人體健康, 如大風暴的來臨, 會導致大氣中含氧量下降, 空氣中電離子平衡破壞, 造成壓抑、緊。

張和疲勞的感覺。 慢性支氣管疾病和心臟病患者極易發病或病情加重。 春秋是多風季節, 世界上很多地區此時會出現幹熱風, 使人頭痛噁心、煩躁、精神不集中, 交通事故、工傷事故、犯罪率以及精神病發病率此時有所增加。 瞭解了季節氣候變化規律與健康之間的關係, 就能巧用天時, 採取措施, 調整行為, 積極地適應氣候變化, 達到養生防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