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氣候環境與養生的關系

人類生活不僅與地理環境之間存在某種對應關系, 與氣候環境也是如此。 人要修身養性、健康長壽, 就必須了解自然界的變化規律及其特點, 并積極與之適應, 保持與自然界的和諧。

首先, 要根據不同地區的氣候特點來調節身體, 從而達到養生的目的。

南方天氣炎熱, 稍稍運動就會出汗, 引起煩躁和疲勞。 針對這種狀況, 南方人就應根據龜、蛇等動物的特點, 倡導“人的生命在于靜養”。 因此, 南方人以靜養生;北方地區氣候寒冷, 身體容易冷而僵硬, 氣血不通, 所以北方人就從熊、虎等動物的動作中, 發現并總結了“生命在于運動”的道理。

從而發明了活動肢體身軀、打通體內氣血的運動;中原地區氣候四季分明, 時冷時熱, 中原人民便自然地受到南北人民文化習俗的影響, 結合中原本土實際情況, 發明了動靜結合的練功方法。 明清以來的太極拳源于中原民間, 它就是一種典型的動靜結合養生方法。

再者, 一年有陰陽消長變化, 人氣生長收藏規律, 脈象變動及色澤變動規律等。 《黃帝內經素問》明確指出:“人以天地之氣生, 四時之法成”, 也就是說人體不僅要靠天地之氣提供的物質條件而獲得生存, 還要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才能發育成長。 明代大醫學家張景岳進一步闡述道:“春應肝而養生, 夏應心而養長, 長夏應脾而養化,

秋應肺而養收, 冬應腎而養藏”, 說明人體五臟的生理活動必須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 才能與外界環境交流, 保持協調平衡。

《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 萬物之始終也”,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 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 內心空洞;逆秋氣則太陽不收, 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滿, 腎氣獨沉。 ”, 其含義是說:春夏秋冬, 人體要隨著四時氣候變化來維持生命活動, 否則, 人體生理節律就會受干擾, 抗病能力和適應能力就會降低, 即使不因感受外邪而致病, 也會導致內臟活動失調而發生病變。 具體而言春令屬木, 肝膽應之, 若違背了春生之氣, 則少陽之氣不能生長, 就會發生肝氣內郁之病患;夏令屬火, 心臟與之相對應,

若違背了夏長之氣, 則太陽之氣不能生發, 就會發生心氣內虛之病患;秋令屬木, 肺臟與之相應, 若違背了秋令, 則太陽不收, 肺氣焦滿;若違逆了冬藏之氣, 就會發生腎氣而下瀉內病。

由此可以看出, 四時陰陽變化的規律是萬物有生而死、有始而終的根本法則, 順應它就會健康無病, 違背它就會患病而夭折。 四時養就是順應自然規律的養生方法。 正如《內經·靈樞本神篇》所云:“智者之養生也, 必須適四時而適寒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