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中醫時間觀與養生的常識

“中醫預防疾病的重點是養生, 又稱為養性、攝生、治未病。 預防的目的是以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 防病延年。 養生的內容很多, 如飲食、起居、情志、練功等。 但都必須要“和於陰陽, 調於四時”, 使人體生理節律彼此協調, 並與外環境的節律同步。 《四時調攝箋》說:“人能順此調攝, 神藥頻餐, 助以導引之功, 慎以宜忌之要, 無竟無營, 與時消息, 則疾病可遠, 壽命可延。 ”說明了養生應四時的重要性。

起居應四時

日常生活中的作息要順應自然界的晝夜晨昏和春夏秋冬的變化規律, 並要持之以恆。 傳統養生學認為“精、氣、神”為人生三寶,

神為生命的主宰, 能夠反映人體的臟腑功能和體現生命的活力, 故“失神者死, 得神者生”。 人們起居有常, 作息合理, 就能保養人的精神, 使人精力充沛, 神采奕奕。 所以清代名醫張隱庵稱:“起居有常, 養其神也”。 長期起居無常, 作息失度, 會使人精神萎靡, 呆滯無神。 一日的起居有常是指人體應按照“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原則安排每天的作息時間。 一日之內隨著晝夜晨昏陰陽消長的變化, 人體的陰陽氣血也進行相應的調節而與之相適應。 人體的陽氣在白天運行於外, 推動著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進行各種機能活動。 夜晚人體的陽氣內斂而趨向於裡, 則有利於機體休息以便恢復精力。 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 人體內的生物鐘與自然界的晝夜規律相符,
按照體內生物鐘的規律而作息, 有利於機體的健康;一年四季具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特點, 生物體也相應具有春生、夏長, 秋收、冬藏的變化。 人體在四季氣候條件下生活, 也應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而適當調節自己的起居規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春三月, 夜臥早起, 廣步於庭, 被發緩形;夏三月, 夜臥早起, 無厭於日, 使志無怒;秋三月, 早臥早起, 與雞俱興;冬三月, 早臥晚起, 必待日光。 ”《養老奉親書》也指出:“夏月暑地熱, 若簷下過道, 穿隙破窗, 皆不可乘涼以防賊風中人。 ”以上充分強調了起居要應四時的重要性。

飲食應四時

不僅一日中飲食要定時、定量, 還要根據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調配飲食。

《內經》要求要“飲食有節”, 如果“以酒為漿, 以妄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滿, 不時禦神, 務快其心, 逆于生樂, 起居無節。 ”等不良生活習慣, 便會導致“半百而衰”的結果。 四時飲食不節還會導致很多疾病, 如“飲食自倍, 腸胃乃傷”、“膏梁厚味, 足生大丁”、“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等論述。 《靈樞·師傳》又說, 飲食要:“熱無灼灼, 寒無滄滄, 寒溫中適”。 張仲景也說:“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 ”說明飲食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 四時氣候的變化情況, 食物的性味等加以選擇調配, 才有益於人體的健康。 一日中飲食有一定的要求, 《三元參贊延壽書》說:“夜半之食宜戒, 審酉前晚食為宜。 ”一年中的飲食, 根據不同季節調配, 張仲景說:“春不食肝,
夏不食心, 秋不食肺, 冬不食腎, 四季不食脾。 春不食肝者, 為肝氣旺, 脾氣敗。 若肝旺補肝, 脾氣敗尤甚。 ”唐代孫思邈《千金方》說:“春省酸增甘養脾氣, 夏省苦增辛養肺氣, 長夏省甘增鹹以養腎氣, 秋省辛增酸養肝氣, 冬省鹹增苦以養心氣。 ”此外, 四時食物的選擇還要注意食物寒、熱、溫、涼四性與臟腑的關係。 元代忽思慧在《飲膳正要》說:“春氣溫宜多食麥以涼之, 夏氣熱, 宜食菽以寒之, 秋氣燥, 宜食麻以潤之, 冬氣寒, 宜食黍, 以熱性治其寒”。 四時食物的選擇除了注意食物的性味外, 還要根據身體狀況, 陰陽的偏盛調配食物則更為合理。

情志應四時

人的精神活動要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 通過四時的調養, 才能使精神內守, 生氣不竭,

防止疾病的發生。 情志應四時的思想最早見於《內經》, 如《靈樞·本神》說:“故智者之養生也, 必順四時而適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處, 節陰陽而調剛柔, 如是則僻邪不至, 長生久視。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論聖人治身之法說:“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 樂恬惔之能, 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 故壽命無窮, 與天地終, 此聖人之治身也。 ”說明聖人治身, 首先重精神上的恬惔虛無, 清靜無為。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認為, 人的精神活動與四時的節律變化密切相關, 要使情志應四時, 必須主動地按季節進行調攝。 春三月是生髮季節, 天地氣生, 萬物榮茂, 情志要內守, 不能動怒, 要有“生而勿殺, 予而勿奪, 賞而勿罰”的精神狀態, 思想形體要舒坦自然、放鬆、活潑、充滿生機,
以“使志生”;夏三月是繁榮季節, 天地氣交, 萬物華實, 情志要喜悅, 切勿急躁發怒, “若所愛在外”, 這樣才能精神愉快, 情志舒暢, “使志無怒”;秋季三月是天高氣爽、宜人季節。 但氣候漸轉乾燥, 日照減少, 氣在漸降, 尤其深秋之時, 草葉枯落, 花木凋零, 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淒涼、垂暮之感, 產生憂鬱、煩躁等情緒變化。 故秋天要求人們要保持神志安寧, 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 只有“收斂神氣”, 才能使“志安寧”;冬三月是蟄藏季節, 情志更要安靜、內蓄, 達到“若有私意, 若已有得”的精神狀態, 以“使志若伏若匿”。

練功應四時

氣功是預防疾病, 增強體質的一種自我鍛練方法, 練功的功法, 意念和呼吸都必須應晝夜、四時陰陽的變化。 按晝夜的陰陽變化施動, 古人把一晝夜分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時辰。從子時至巳時為六陽時,從午時至亥時為六陰時。清氣為陽時所主,濁氣為陰時所主,所以行服氣法,宜在六陽時為之。《服氣經·秘要口廖》雲“凡服氣皆取陽時。”陽時服氣頗有道理,從現代科學的觀點看,服氣以平旦之時最為相宜,因為此時空氣中的氧氣較為充足。在按四季的陰陽變化施功。一年四季,春夏為陽,秋冬為陰。練功應遵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使陰陽無傷,相生相長。具體說,春夏季節宜煉靜功,並行“攪海吞津法”或“存思冰雪法”,以滋陰養陽,使肝氣不致內變,心氣不致內洞;秋冬季節宜煉動功,並行“閉氣發熱法”或“存思火熱法”,以生陽養陰,使肺氣不致焦滿,腎氣不致濁沉。”

古人把一晝夜分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時辰。從子時至巳時為六陽時,從午時至亥時為六陰時。清氣為陽時所主,濁氣為陰時所主,所以行服氣法,宜在六陽時為之。《服氣經·秘要口廖》雲“凡服氣皆取陽時。”陽時服氣頗有道理,從現代科學的觀點看,服氣以平旦之時最為相宜,因為此時空氣中的氧氣較為充足。在按四季的陰陽變化施功。一年四季,春夏為陽,秋冬為陰。練功應遵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使陰陽無傷,相生相長。具體說,春夏季節宜煉靜功,並行“攪海吞津法”或“存思冰雪法”,以滋陰養陽,使肝氣不致內變,心氣不致內洞;秋冬季節宜煉動功,並行“閉氣發熱法”或“存思火熱法”,以生陽養陰,使肺氣不致焦滿,腎氣不致濁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