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佛教飲食與養生的關係

導語:飲食對於一切生命來說, 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需要之一。 中華民族歷來十分重視飲食, 故《漢書》謂“民以食為天”。 飲食與人的健康關係十分密切, 因而成為各種養生術關注的一大焦點。

佛教作為一種宗教的哲學體系, 對飲食與人的健康、修行、傳教的關係有著許多獨到的研究和規定。 佛教認為, “一切眾生皆依食住”。 住有生存、安住之義, 也就是說, 一切眾生必需依“食”而得以生存、安定。 佛教從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將食分為以下四種:

1、段食, 指人體由對食物營養及色香味的生理需求而進行的攝取行為, 由於飲食有粗細、餐次的不同, 因而稱為段食。

2、觸食, 眾生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種官能(六根)去接觸、攝取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境界(六塵), 產生欲樂、適意的感覺, 即為觸食。

3、思食, 人的意識攝取各種名詞術語、表像的活動。

4、識食, 與愛欲相應, 執著身心為我的潛意識活動。

溫馨提示:要想獲得身心健康, 不僅要合理攝取健康、適宜的物質食糧, 而且還要合理攝取健康、適宜的精神食糧, 並時常反省, 調節淨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