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山道年蒿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中國藥植圖鑒》

【拼音名】Shān Dào Nián Hāo

【英文名】Santonica Wormseed

【別名】驅蛔蒿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蛔蒿的花蕾。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eriphidum cinum (Berg et Poljak.) Pol-jak.[Artemisia cina Berg].

採收和儲藏:一般在8-9月花蕾含苞欲放時採收,

以外觀由綠色變為黃綠色、頂端由尖而長變為圓而鈍、手握一把已不發粘、手松則刷的散開時最為適宜。 如花蕾成熟時間先後參差不齊, 應分批採收。 采得的花蕾, 需立即利用火炕、烤煙房、乾燥室等烘乾, 或攤開放通風處迅速陰乾, 不可日曬或堆放。

【原形態】蛔蒿 多年生草本。 主根細或略粗, 木千周, 垂直;根狀莖短, 具多年生木質菪養枝, 營養枝灰褐色, 初時被灰白色蛛絲狀柔毛, 後脫落無毛。 莖數枚或多枚, 細、直立或下部稍彎曲, 高20-40(-70)cm, 具縱棱, 下半部褐色, 有光澤, 上半部灰綠色;中部或下部開始分枝, 枝細, 斜向上;莖、枝初時被灰白色;中部或下部開始分枝, 枝細, 斜向上;莖、枝初時被灰白色蛛絲狀柔毛,

後光滑。 葉互生, 小形, 羽關深裂;莖下部葉與營養枝葉葉柄長2-4cm, 葉片卵形或長卵形, 長3-6cm, 寬1.5-4.5cm, 二(至三)回羽狀分裂, 每側有裂片3-4枚, 小裂片狹線狀披針形, 長2-5mm, 具短尖頭, 有時基部小裂片再分裂出1-2枚小裂片;中部葉卵形, -(至二)回羽狀全裂, 基部有羽狀全裂的假託葉;上部葉與苞片葉分裂或不分裂, 狹線形。 頭狀花序橢圓狀卵形或長卵形, 無梗, 直徑2mm, 在小枝上排列成密集的穗狀, 並在莖上組成狹窄而緊密的圓錐花序;總苞片4-5層, 外層總苞片小, 卵形, 背面綠色, 近無毛, 邊膜質, 中、內層總苞片橢圓形或橢圓狀卵形, 無毛, 邊寬膜質或近半膜質;兩性花3-5朵, 花冠管狀, 黃色, 簷部紅色, 花藥線形, 先端附屬物線狀披針形, 基部具短尖頭, 花柱近與花冠等長,
先端稍叉開, 具疣點及睫毛。 瘦果, 小、卵形, 稍扁, 無冠毛。 花果期8-10月。

【生境分佈】生於土層深厚、土壤肥沃、透水良好的砂質土或質灰壤土。 我國東北、華北、西北部分地區和新疆有引種栽培。

【栽培】

1.生物學特性 山道年蒿的抗寒力較強, 在濃陽地區基部覆土可以安全越冬。 對土壤要求不嚴, 以中性或微堿笥的砂質壤土為宜。

栽培技術 繁殖方法, 主要用種子繁殖, 分直播和育苗兩種。 直播可採用冬播和春播。 冬播在北方於10月未封凍前播種;春播在剛化凍時播行距48-60cm, 覆土1cm, 每1hm2播種量450-540g。 育苗可於冬末或早春2-3月播種, 播種前先澆1次透水, 待水滲下後, 可立即開溝條播, 行距17-20cm, 覆細土1cm, 以後需經常保持土壤濕潤, 待苗高6-10cm時即可移栽。 移栽一般在清明前後進行,

按行距60cm、株距50cm定植。

田間管理 直播的在苗高7-10cm時, 按株距33cm, 留苗1-3株, 並及時除草鬆土, 苗鬆土, 苗高30cm左右時, 每1hm2可施過磷酸鈣150kg, 硫酸銨150kg, 溝施, 注意勿撒在苗上, 以免燒苗。 苗期及孕蕾期要注意澆水。 進入雨季後需注意排水, 以防爛根。

病蟲害防治 病害主要有爛根病。 須選乾旱地區種植, 並注意排水。 蟲害有紅蜘蛛及堅固耐用蒿夜蛾。 可用化學藥劑防治。

【化學成份】本品全草含粗毛豚草素(hispidulin), 槲皮素(quercetin), 芸香甙(rutin), 咖啡酸(caffeic acid)。 花含α-山道年(α-santonin)1%-3.5%, 苦艾素(artemisin)及揮發油1%-3%[油中主要為1, 8-桉葉素(1, 8-cineole)]等。 葉中也含少量的α-山道年。 本品中還分離到β-山道年(β-cintonin), 3, 4, 5, 7-四羥基-3-甲氧基黃酮-7-葡萄糖甙(transilin), 及其他的甙元。

【藥理作用】山道年能興奮蛔蟲神經節, 使其肌肉發生痙攣性收縮, 因而不能附著於腸粘膜,

而被瀉藥排出,排出的蟲體都是活動的。

【毒性】山道年小鼠皮下注射的LD50為250-400mg/kg。

【性味】味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驅蟲。 主蛔蟲病;曉早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9g;或製成片劑及糖漿。

【各家論述】《中國藥植圖鑒》:為驅腸蟲劑。 對蛔蟲有特效, 對蟯蟲效較次。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