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假辣蓼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陸川本草》

【拼音名】Jiǎ Là Liǎo

【別名】白辣蓼(《嶺南大學校園植物名錄》), 大馬蓼(《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

【來源】為蓼科植物酸模葉蓼的全草。 夏、秋采。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 高20~120釐米。 莖直立。 葉披針形、長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 先端漸尖, 常微鈍, 基部楔形, 下面具腺點, 上面常有新月形斑點, 綠色, 主脈及葉緣具粗硬刺毛;葉柄較短, 生粗硬刺毛;托鞘筒狀, 無毛, 先端截形, 具多數脈。 圓錐花序由數個花穗構成, 花穗頂生或腋生, 長達4~6釐米, 近乎直立, 具明顯的長梗, 側生者較短, 密被腺點;苞漏斗狀, 邊緣斜形, 並有稀疏緣毛, 內具數花;花被淡綠色或粉紅色,

長約3毫米, 通常4裂, 裂片橢圓形;雄蕊6;花柱2, 近基部分離, 向外彎曲。 瘦果圓卵形, 扁平, 微有棱, 長2.5~3毫米, 褐黑色, 有光澤, 包於宿存之花枝內。 花期夏、秋。

【生境分佈】喜生於近水處。 我國各地均有分佈。

【性味】《陸川本草》:辛辣, 性溫。

【功能主治】《陸川本草》:消腫止痛。 治腹痛腫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3錢。 外用:搗敷。

【備註】

本植物的果實(水紅花子)亦供藥用, 另詳專條。

本品在四川地區作蓼子草使用, 參見蓼子草條。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