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叢枝蓼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全展選編·內科》

【拼音名】Cónɡ Zhī Liǎo

【別名】辣蓼、蓼辣草、簇蓼、辣蓼草、水紅辣蓼、小辣蓼、紅杆辣子、野辣子棵、白辣蓼草、鑽之連、辣蓼、水紅花蓼、野紅辣蓼、家馬蓼、小紅辣蓼、旱辣寥、水紅花、叢生蓼、馬辣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叢枝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 caespitosum Bl.

採收和儲藏:7-9月花期採收,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一年生平臥或斜生草本, 高30-60cm。 叢生。 單葉互生;葉柄短;托葉鞘有緣毛;葉片卵形、卵狀披針形或寬披針形, 長4-9cm, 寬1.5-3cm, 兩端漸尖, 兩面無毛或有短柔毛, 在葉緣及中脈上常有小刺尖毛。 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 花穗纖細, 具稀疏的小花;苞片漏斗狀, 無毛, 常具粉紅色, 邊緣有緣毛;花被5深裂, 粉紅色或白色。 瘦果卵形, 有3棱, 黑色, 光澤, 包於宿存花被內。 花期7-9月, 果期9-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溪邊或陰濕地處。

資源分佈: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分佈。

【性狀】性狀鑒別 莖技圓柱形, 基部多分枝,

棕褐色至紅褐色, 節部稍膨大, 無毛, 斷面中空。 葉片皺縮, 捲曲, 易破碎, 展平後卵形、卵狀披針形, 長4-9cm, 寬1.5-3cm, 先端急狹而成尾狀, 基部狹楔形, 兩面及葉緣有伏毛, 或僅沿脈疏生伏毛, 淡綠色至褐棕色, 草質;托葉鞘短筒狀, 疏生優毛, 先端截形, 有長睫毛。 花序穗狀, 單生, 或2-3個集生, 花穗細弱, 花簇稀疏間斷;花被粉紅色。 瘦果三棱形, 黑色有光澤, 包於宿存花被內。 氣微, 味微澀。

【性味】辛;性平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健脾消疳;活血調經;解毒消腫。 主泄瀉;痢疾;疳疾;月經不調;濕疹;腳癬;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5~309。 外用:適量, 搗敷或煎水洗。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