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地盤松球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始載于《滇南本草》。

【拼音名】Dì Pán Sōnɡ Qiú

【來源】

藥材基源:為松科植物地盤松的幼嫩毬果。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inus yunnanensis Franch var. Pyg-maea (Hsüeh) Hsüeh [P.densata Mast.var.pygmaea Hsüeh]

採收和儲藏:春季採摘綠嫩幼果,

鮮用。

【原形態】灌木狀, 高0.5-2cm。 從基部分生狀。 樹皮灰褐色。 枝較平滑。 針葉較粗硬, 2至3針一束, 長7-13cm;二型皮下層, 樹脂道2個, 中生或其中一個邊生。 毬果卵圓形或橢圓狀卵圓形, 常多個叢生, 長4-5cm, 熟後宿存樹上, 種鱗不張開;鱗盾灰褐色, 隆起, 鱗臍平或稍突起, 小尖刺通常早落, 不顯著。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200-3100m的山地, 形成高山矮林或灌叢。

資源分佈:分佈于四川、雲南等地。

【化學成份】樹脂油主要含β-蒎烯等。 地盆松還含鞣質。

【性味】苦;性溫

【歸經】膀胱經

【功能主治】升陽消氣。 主疝氣偏墜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0-30g。 或兌灑。

【各家論述】《滇南本草》:本品有升陽消氣的功能。 用於疝氣偏墜, 覓小青松盤地生者, 上結小球有鈕子大, 取綠嫩者不拘多少, 愈多愈好,

水煨點水酒服, 連球更好, 采子敷痊亦效。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