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野火球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始載於《中國主要植物圖說一豆科》。

【拼音名】Yé Huǒ Qiú

【英文名】all-grass of Wild Clover

【別名】野車軸草、豆參、也火球、野火萩。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野火球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rifolium lupinaster L.

採收和儲藏:秋季割取全草, 除去雜質, 曬乾。

【原形態】野火球 多年生草本, 高30-60cm。 有柔毛。 根紡錘狀, 參形, 粗壯, 紅褐色。 莖直立, 略呈四棱形, 有分枝。 掌狀複葉, 互生;小葉片5, 葉片披針形或狹橢圓形, 長2-4cm, 寬0.5-1.2cm, 先端尖, 邊緣具細鋸齒, 兩面具明顯葉脈, 被微毛, 無柄;托葉膜質鞘狀, 抱莖, 具脈紋。 頭狀花序膠生或頂生, 花梗短, 花球形, 多數, 淡紅色至紅紫色;萼鐘狀, 萼齒狹披針形,

比萼長2倍, 有柔毛;旗瓣橢圓形, 基部稍窄, 先端鈍或圓, 冀瓣長圓形, 基部具耳及爪, 先端稍寬, 龍骨瓣短於翼瓣, 具短耳和爪, 先端常有一小突起;子房橢圓形, 花柱長, 上部彎曲, 柱頭小, 頭狀, 具柄。 莢果長圓形, 膨脹, 無毛, 灰棕色, 具短柄。 種子近圓形, 灰綠色。 花、果期6-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濕地、灘甸邊、林緣、草甸草原、灌叢中。

資源分佈:分佈于東北及內蒙古、河北、山西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全草長30-60cm。 根多分枝。 莖略呈四棱形, 表面有細縱紋, 質脆, 易折斷。 掌狀複葉;托葉膜質, 鞘狀抱莖。 小葉5, 多皺縮, 捲曲, 完整者展平後呈披針形或狹橢圓形, 長2.5-4cm, 寬0.5-1.2cm, 邊緣具細鋸齒, 兩面側脈隆起, 下麵中脈有稀疏柔毛, 近無柄。 有時可見暗紅紫色頭狀花序及線狀長圓形莢果。

氣微, 味淡。

【性味】味苦;性平

【歸經】肺;心;肝經

【功能主治】止咳;鎮痛;散結。 主咳喘;淋巴結核;痔瘡;體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9-15g;或浸酒。 外用:適量, 煎水洗;或鮮品取汁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有鎮靜、止咳、止血的功用。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