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綠鹽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

1.《唐本草》:綠鹽, 雲以光明鹽、硇砂、赤銅屑釀之為塊, 綠色。 真者出焉耆, 水中取之。 狀若扁青、空青。 為眼藥之要。

2.《海藥本草》:按《古今錄》雲, 鹽綠, 波斯國在石上生。 方家少見用也。 按舶上將來為之石綠, 裝色久而不變。 以銅醋造者, 不堪入藥, 色亦不久。

3.《綱目》:方家言波斯綠鹽色青, 陰雨中幹而不濕者為真。 又造鹽綠法, 用熟銅器盛取漿水一升, 投青鹽一兩在內, 浸七日取出即綠色, 以物刮末, 入

【拼音名】Lǜ Yán

【英文名】Atacamite

【別名】石綠、鹽綠

【來源】

藥材基源:為鹵化物類礦物氯銅礦的礦石。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tacamite

【原形態】斜方晶系。 晶體柱狀或板狀,

晶面具分隔號紋。 又為纖維狀、粒狀、腎狀、緻密狀之集合體。 顏色有美綠色、翠綠色或黑綠色。 條痕為蘋果綠色。 光澤金剛石狀或玻璃狀。 透明至半透明。 解理依軸面而完全。 斷口貝殼狀。 硬度3-3.5。 比重3.75-3.77。 性脆。 以火燒之, 火焰現天藍色, 置閉口管中加熱則生水。 酸類能溶解之成綠色溶液。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自然產出的氯銅礦, 局限於乾旱地區的銅礦床風化殼。

資源分佈:青海、湖南、四川、雲南、西藏有產。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為塊狀或柱狀。 綠色;條痕綠至淡綠色。 金剛石光澤或玻璃光澤, 透明至半透明。 體較重, 質硬脆, 斷面貝殼狀。 氣無, 味微鹹。

顯微鑒別 透射偏光鏡下:為針狀綠色雛晶。 具多色性, Ng綠色, Np近無色, 平行消光;正延性。

【化學成份】主成分為堿式氯化銅[2Cu2(OH)3Cl]或寫作[ CuCl2·3Cu(OH)2]。

常混有鋁、鐵、鈣、鎂等雜質。 人工製品亦可由原料不同而含有雜質或有害萬分如鉛等。

【藥理作用】天然綠鹽為鹵化物類礦物的氯銅礦。 由於銅溶液與蛋白質化合生成蛋白化合物, 其濃溶液用於瘍面會起腐蝕作用, 而可消雲翳。 如誤服能刺激胃粘膜引起嘔吐、腹痛等。 吸收進入體內能破壞紅細胞並惡化肝功能, 出現急性貧血、眩暈、脈細、體溫下降, 嚴重時可致痙攣、麻痹而死亡。 故只作外用藥。 另外, 用銅炊具進, 應該避免與鹽及酸性菜肴接觸, 以免產生銅鹽, 其中即有綠鹽成分。

【鑒別】

(1)取本品置閉管內, 灼燒, 管壁有水生成, 並產生灰色之昇華物。 (檢查結晶水)(2)取本品置木炭上灼燒, 火焰現藍色, 並在木炭上生淡褐及淺灰白色之被膜,

灼熱久時則生成金屬銅珠。 (檢查銅鹽)(3)X射線衍射分析曲線 為5.40(10),5.00(10),2.82(10),2.75(10),2.62(10),1.815(8),1.603(8)。

(4)差熱分析曲線特徵 吸熱300℃(大), 433℃(中);放熱388℃(中), 960℃(寬、小)。 120-210℃之間失重0.5%, 210-430℃間失重5.5%, 430℃以後持續失重。

【性味】鹹;苦;辛;平;有毒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明目去翳。 主目翳;目澀昏暗;淚多眵多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 研細配膏, 點眼或外貼;或製成稀溶液作沖洗劑, 亦可外摻。

【注意】不宜內服。

【附方】①治目昏暗赤澀淚多出: 鹽綠一分, 蕤仁一兩(湯浸, 去赤皮)。 上藥一處熟研, 入好酥一分, 更研令勻。 每夜臥時, 取麻子大點之。 (《聖惠方》)②治齒漏疳, 蟲蝕齒疼痛, 出膿水不絕: 鹽綠、麝香(細研)、黃連(去須)各一分, 石膽一錢。 上藥同於乳缽內細研為散。 每用一字, 摻於濕紙片上貼之, 日二、三度。 忽患口瘡者,

綿裹半錢, 含。 (《聖惠方》鹽綠散)

【各家論述】

1.《唐本草》:主目赤、淚, 膚翳眵暗。

2.《海藥本草》:主明目消翳, 點眼;及小兒無辜疳氣。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