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中醫望診治病的五大常識

現如今, 中醫受到很多人的青睞, 治病或養生都會有人選擇中醫。 但是, 對於中醫治療的認知總是存在很多的誤區, 這樣就會對中醫產生誤解。

在這裡, 一起來看看中醫治療疾病的知識有哪些吧。

中醫治療疾病的望診

1.望眼:肝開竅於目, 且五臟的精華皆上注於目, 故目的望診很重要。

望眼主要是診察眼的神態的眼色的變化。 一般說來, 久病、重病而眼神正常的, 病多可治;眼無光彩, 閉目不欲視或眼神異常的, 病較難治;雙眼竄視(上翻)、直視、斜視, 多為肝風內動;瞳孔散大, 則是病危的徵象。 眼紅腫痛的為風熱;鞏膜色黃、膚黃、尿黃的, 為黃疸;鞏膜藍色多見於小兒的急慢驚風(或由高熱、或由結核性腦膜炎、或久吐久瀉引起);眼乾澀, 多為肝血虛;眼瞼浮腫多為水腫(可見於腎炎、腎盂腎炎, 婦女有的于月經前後亦可有眼瞼浮腫);晚上視物模糊, 中醫稱為雀目或夜盲(可見於維生素A、D缺乏);瞳孔忽大忽小、大小不相稱,

多為腎絕(可見於熱性腦病等危症);球結膜充血, 則多屬肺火或心火。

2.望鼻:中醫認為, 肺開竅於鼻, 從觀察呼吸和鼻分泌物, 可幫助瞭解肺的功能或有關病證的情況。 鼻塞、流清涕, 多為風寒;鼻塞、鼻涕黃稠為風熱;涕黃濁腥臭為鼻淵(可見於化膿性鼻竇炎或鼻炎);鼻翼扇動, 呼吸困難, 多為風熱閉肺(如患支氣管肺炎時);鼻孔乾燥, 黑如煙熏, 為肺胃熱極傷津;鼻頭常紅赤, 則為酒渣鼻, 為肺胃熱鬱血瘀。

3.望耳:中醫認為, 腎開竅於耳;屬少陽經, 為宗脈會聚之處, 故當人體臟腑或局部受到某種病因影響而致陰陽不調時, 就會在耳廓的相應部位出現不同的病理反應。

正常人的耳廓,

特別是耳輪, 常肉厚而潤澤, 這表明腎精充足;如肉薄而乾枯, 則為腎陰虛損;黧黑萎縮則為腎敗;小兒麻疹將現時, 多見於耳輪冷及耳背顯紅脈;久病血瘀, 可見耳輪皮膚糙皺或耳垂萎縮;耳內流膿為肝膽濕熱(中耳炎), 久之, 可致耳聾。

4.望唇:中醫認為, 唇口為脾之竅。 觀察唇的情況可以説明瞭解病證的寒熱、虛實。

唇色淡白, 多為血虛;唇色青紫為瘀血凝滯;色暗紅為寒證, 多見於心肺功能不全或缺氧之時;唇色深紅而幹, 多屬熱證、實證;牙關緊閉(口噤), 多為實證;口腔滿布白色糜點為鵝口瘡, 多見於新生兒、胎毒之證。

5.望齒齦、咽喉:中醫認為, 牙齒屬腎, 牙齦屬胃;咽通於胃, 喉通於肺。

觀察齒齦的潤澤和乾燥, 可瞭解熱病時津液的充盈與不足。 如齒齦乾燥, 多是高熱、津液不足;齒齦紅腫、疼痛或兼出血的, 多是胃火;只痛不紅腫, 或只齒齦出血而不痛的, 多為腎火;一般牙痛, 紅腫不甚的, 多為腎虛胃火;齒齦腐黑發臭, 或脫齒的, 為走馬牙疳, 多見於小兒麻疹後期。

望診需要注意哪些?

望診的準確性除了與醫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以及臨床經驗的積累有關之外,

還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光線充足, 避免干擾

望診時應該儘量在光線充足的自然光下進行, 如果沒有天然的光線, 也應該在日光燈下進行, 必要時在白天的時候再進行複診, 要避開有色光線和室溫高低的干擾。

2、充分暴露, 排除假像

望診時要充分暴露受檢查的部位, 以便能夠清楚的進行觀察。 對於個別與整體病情不符合的徵象, 應該認真分析, 排除其中由於非病理因素造成的假像。

3、熟悉生理, 以常衡變

為了更好的識別病理體征, 必須在望診前熟悉各個部位組織的正常表現和生理特點, 將病理體征與生理體征進行比較, 並且要熟悉各個部位組織與內在臟腑經絡的聯繫,

運用整體觀念進行分析, 動態觀察, 從病情發展角度判斷病理體征所提示的臨床意義。

4、四診合參, 綜合判斷

不能以望診來代替四診, 單純的望診資訊不夠, 資料不全, 要注意將望診和其他診法密切結合, 四診合參, 進行綜合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