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酸藤木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陸川本草》

【拼音名】Suān Ténɡ Mù

【別名】白背酸藤、通天霸、炮子藤(《陸川本草》), 透地龍(《南寧市藥物志》), 雞母酸, 酸醋木、海底龍(《廣西藥植名錄》), 入地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紫金牛科植物酸藤果的根及枝葉。 根, 全年可采, 洗淨切片, 曬乾。

【原形態】植物形態詳酸藤果條。

【化學成份】根含黃酮甙、酚類、氨基酸、有機酸、糖。

【性味】

酸澀, 平。

①《陸川本草》:性涼, 味酸。

②《南寧市藥物志, :酸澀, 寒。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酸澀, 平。

【功能主治】

治咽喉腫痛, 齒齦出血, 脾虛泄瀉, 跌打瘀痛, 痔瘡。

①《陸川本草》:消炎, 殺菌。 治口腔炎, 喉炎, 牙齦炎, 瘡癤饋瘍等。

並解大茶藥毒、木茹毒、巴豆毒。

②《南寧市藥物志》:殺蟲, 消腫, 消食。 外治跌打毒瘡。 爛瘡。 內服治內外痔瘡(並外洗), 喉痛, 腳氣痛(煲狗腳食)。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瘀止痛, 收斂止瀉。 治跌打瘀痛, 腸炎腹瀉, 咽喉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5錢;或搗汁, 外用:煎水洗或含漱。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