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教師職業倦怠的三個主要症狀

教師是社會中比較常見的一種職業, 教書育人, 也是教師們最主要的任務。 當然, 教師雖然有著比較大的責任, 但是很多教師在從教一段時間之後, 會出現倦怠的現象, 這種現象被稱為教師職業倦怠。 而教師職業倦怠也是可以通過一些症狀表現出來的。 下面, 就為大家介紹教師職業倦怠的相關知識!

一、教師職業倦怠的症狀

1.職業倦怠症心理表現:害怕或者故意避免參與競爭, 失去工作樂趣, 對辦公場所有強烈排斥感甚至恐懼感, 長期處於挫折、焦慮、疲憊、沮喪、焦躁狀態, 對工作任務產生厭倦和抵觸。

2.職業倦怠症生理表現:身體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 食欲不振、睡眠品質下降、活動力缺乏等。 嚴重的還會出現嗜睡、失眠、吃不下飯、嘔吐、注意力分散、記憶力下降、精神恍惚、全身酸疼、內分泌功能紊亂、血壓升高等多種生理現象。 女教師還會出現生理紊亂、月經失調等。

3.職業倦怠症行為方面:心理上的倦怠直接反映在行為上, 表現為對工作敷衍了事, 情緒波動大, 缺乏進取心, 工作的目的僅僅是為了領工資。

二、教師職業倦怠的不良影響

1.教學效果下降

教師的身心倦怠, 對學生的教育能力會無形中降低,

隨之而來的是教育教學方法變得機械, 工作效率低, 最終導致教學品質降低。

2.人際關係緊張

情緒上充滿憂鬱和攻擊性, 人際關係變得疏離, 矛盾增多。 有些教師使用粗暴的體罰來對待學生, 實則是一種身心疲倦, 壓力增大後所產生的“危險信號”。

3.造成自我身心傷害

教師的職業倦怠會造成自身的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 輕則消極態度和惡劣情緒明顯, 重則會引起神經衰弱甚至精神崩潰, 最終直接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

三、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

1.職業認同感產生高原反應

一般來說, 工作十多年的教師, 容易產生職業冷漠感, 太規律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 很容易熄滅一個人的激情, 引起其矛盾心理, 使之產生對職業的抵觸情緒,

導致拒絕的消極心理發生。

2.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值同教育投入之間的矛盾不斷增加教師的精神壓力

獨生子女與就業難的現狀, 使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 而他們又將這種期望寄託在學校中, 再由學校轉嫁到教師身上。 節假日和晚上加班產生的寂寞感, 身心投入量與教學成績不成正比使不少教師苦不堪言。

3.教育環境的暗示作用

教師職業的傳統觀念, 諸如蠟燭精神、春蠶精神等, 都以犧牲為其本質要素, 這樣的觀念只會給教師帶來消極的暗示作用, 讓教師感覺職業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