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給自己一個嬰兒般的睡眠

在我們短暫的人生旅程當中, 有大半的時間都在睡眠當中度過, 現今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 工作精神壓力的加大, 睡不好、睡不著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 因此失眠這個詞語成為了眾人關注的焦點。

遺傳與心理 內外因導致失眠

睡眠障礙主要表現為:①失眠及相關障礙、②白天過度嗜睡、③晝夜節律失調(如反時差)、④夜間異常睡眠行為(如磨牙、夢魘、夢遊)。 潘教授告訴記者, “醫學上失眠的表現為:閉上眼睛30分鐘內入睡困難;時睡時醒;醒得早;淺睡;總睡眠少於6個鐘頭。 另外第二天起床後感到疲勞、多忘、心緒煩燥(每個禮拜有3天出現這樣的症狀),

也表現為失眠症狀。 ”

失眠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 從心理因素上講, 包括婚變、情變、工作壓力造成的情緒波動, 焦慮、恐懼、興奮以及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等。 從遺傳角度上講, 失眠具有家族遺傳性, 父母有失眠病症的, 子女也會有。 從內在因素分析, 個人生理特徵的敏感性也會造成失眠, 例如對光線的敏感, 對溫度的敏感(正常睡眠溫度在23℃左右)。 除此之外, 還有外界噪音的干擾、出差環境的差異、室內通風條件差、睡前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等原因。

城市人群50%睡不好

如今, 睡眠障礙已不局限於老年人, 不同年齡、不同行業、不同階層的群體, 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睡眠障礙的影響。 據潘教授介紹, 全世界有30%—56%的人出現睡眠問題,

其中美國的失眠發生率達到33%, 英國14%, 日本20%, 法國30%。 我國北京、上海、廣州、天津等發達城市受失眠困擾的人群已高達50%—60%。 可見, 失眠問題已伴隨著社會進步和城市化進程, 成為都市人健康的“頭號殺手”。

失眠的併發症

潘教授表示, “如果在原有失眠的基礎上病症愈加嚴重, 將會演變為慢性失眠。 ”慢性失眠將會引發各種疾病:1、肥胖;2、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3、免疫力下降, 經常出現感冒等症狀;4、心智、認知功能衰退, 記憶力下降。 潘教授指出, “如果每天睡眠時間低於6個小時, 那麼高血壓、糖尿病的發病率將會升高。 年紀越大, 睡眠時間就會越來越少, 發病率就會越來越高。 ”

失眠因抑鬱而起?

“抑鬱與失眠的因果關係,

是一個爭議的問題, 哪一個症狀出現在前, 要通過患者的回憶來判斷。 ”潘教授說, “如果患者失眠前情緒正常穩定, 則說明其本身不存在抑鬱症, 那麼他的抑鬱就是失眠後的症狀表現;如果患者失眠前情緒不好, 那麼就說明是抑鬱導致失眠, 失眠只是抑鬱症造成的影響之一。 美國研究發現, 如果患者長期失眠, 一年內不接受治療, 那麼產生抑鬱症的概率為70%。 ”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 睡眠紊亂一定要找醫生診治, 不能盲目服用安眠藥;對於沒有抑鬱症的患者來說, 失眠症狀改善, 由失眠引起的抑鬱情緒也隨即改善。

據估計, 中國擁有將近1個億的抑鬱症患者, 其發病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自身基因和社會文化系統造成的。

相對于歐美國家來說, 亞洲國家如中國、韓國、日本, 其群體特徵的基因多態性容易由於外部刺激而表現為心理脆弱、缺乏獨立性, 一旦獨立, 心理上就很容易產生孤獨感。 這也是社會上頻繁出現因抑鬱而自殺的原因之一。

專家建議 要保持健康的睡眠:

首先, 要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如睡前不要飲茶、少喝咖啡、作息規律等。

其次, 不要有意識地保護自己的睡眠, 避免產生害怕失眠的心理。 不要把失眠放在心上, 偶爾一兩次失眠是正常的。

再次, 對於失眠嚴重的患者, 須經醫療機構診斷病因後再服藥治療, 自主購買藥物治療是不科學的。

最後, 希望在睡眠障礙的預防與研究過程中, 政府能夠給予一定的關注和支持, 加大對“健康睡眠,

科學管理”的宣傳力度, 如果只是靠老百姓、醫療機構、媒體的重視是遠遠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