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如何雕塑你的情緒

然而, 心理專家告訴我們———情緒就好像水, 需要塑造或者稱之為雕刻。 所謂雕刻, 就是對情緒的管理, 換句話說, 就是修建和調整合理的河道,

使情緒不至於氾濫, 最好還能發下電。

情緒大致分為多少種

在心理學的角度, 情緒是身體對行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的反應, 同時在生理反應上的評價和體驗。

通常情緒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

這些情緒的表現也可以加以歸納, 如喜會表現為手舞足蹈, 怒可能是咬牙切齒, 憂則茶飯不思, 悲會痛心疾首……行為在身體動作上表現得越強, 就說明其情緒越強。

《心理學大辭典》中認為, “情緒是有機體反映客觀事物與主體需要之間的關係的態度體驗”, 態度的結構包括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三個方面, 但這恐怕是將情緒和情感混為一談了, 所以心理專家告訴我們, 這可能是一個讓人混淆情緒和情感界限的概念。

那麼, 情緒大致可以分為多少種呢?心理專家告訴我們, 對情緒比較主流的觀點是美國心理學家克雷奇(Krech)等人的觀點, 他把情緒分作以下四類———

1.將快樂、憤怒、恐懼、悲哀視為最基本的或原始的情緒。

2.與感覺刺激有關的情緒, 包括疼痛、厭惡、輕快。 這類情緒可以是愉快的, 也可以是不愉快的。

3.與自我評價有關的情緒, 包括成功的與失敗的、驕傲與羞恥、內疚與悔恨等, 這些情緒決定於一個人對自身行為與客觀行為標準的關係的知覺。

4.與他人有關的情緒, 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的情緒種類似乎無限繁多, 按照積極的與消極的維度, 可以把它們分為愛與恨兩大類。

不同的情緒反映了什麼問題

不同的情緒反映了不同的心理狀態, 這其實是非常顯而易見的事情。 在心理學的角度看來, 通常所謂情緒, 具有兩個重要特徵:一是連接身體, 二是其真實性。

連接身體是指任何情緒都會喚起身體的反應, 比如高興時的手舞足蹈、恐懼時的所謂尿急想上廁所、憂慮時的茶飯不思、生氣時的怒髮衝冠等等,

這些都是通過對身體或說物理反應可以覺察得到的情緒體現。

情緒的真實性, 主要是指當你察覺自己有某種情緒的時候, 事實上正是借由該種情緒來表達自己當下的真實心態。 而所謂真實, 是你潛意識的表達, 而不是外界或者你所“被感知”的“應該”或者“是否理性”的狀態。

通過對情緒的體察可以瞭解真正的自己, 不管是關乎你自身的身體狀況還是你當下的真實心態, 往往在某一個當下你所感知的情緒正代表了真實的你自己, 這也是心理專家所說的“體察情緒可以瞭解真正的自己”的要義所在。

現代人比較常見的情緒有哪些

如果說, 通過“體察情緒可以瞭解真正的自己”, 那麼我們首先需要瞭解的是———現代人比較常見的情緒有哪些?

其實這事不用借助心理專家我們自己也知道, 因為作為現代都市人的我們, 由於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存競爭的日益劇烈, 各種情緒(有可能我們一時難以分辨該情緒究竟屬於哪一類)所帶給我們的困擾日漸增多,

我們每天被各種各樣連我們自己都糾纏不清的情緒所困擾, 從而導致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那麼讓我們借心理專家的角度來反觀一下自己的這些情緒, 它們究竟是些什麼呢?

其實, 關於這些情緒, 歸根結底都是由一個突出的特點所造成的, 這就是所謂的“過多地外投式關注”。

什麼叫做“過多地外投式關注”?簡言之, 這個概念可以用“心為物役”這四個字來概括, 即我們現在的這種生存方式, 關注外界的看法以及生存條件、物質基礎比關注自己內在的需要多得多, 這當然是越來越高標準的都市生存條件所造成的, 但是它也是我們需要正視的現實。 這種現實導致了我們“過多地外投式關注”, 太過關心外界的看法和標準, 太少關注自己內在的需要,或者說是除卻物欲之外、自身精神層面上的需求。

比方說焦慮,焦慮是現代人常見的情緒,其本質就是一種對不確定感的恐懼,而焦慮所產生的根源在一定程度上便來源於過多地關注外界所強加於我們的標準。其實你認真想想,現代都市人的生活真的是你想要的嗎?真的可以帶給你快樂和滿足嗎?很多人在他們的MSN或者QQ簽名中表示“要慢下來”、“要放慢自己的生活”,他們為什麼這麼說呢?是因為他們無從控制自己的生活節奏?他們希望調節生活的頻率,但是在現實當中,不見得那麼容易就可以做到。由此產生了“虛無”、“無意義”的感受甚至抑鬱的情緒,便也顯得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這,不能不說是現代都市人的一種悲哀,我們所想要喚醒的,也正是這樣的悲哀。

什麼樣的情緒會影響生活或工作

心理專家告訴我們,嚴格來說,任何情緒,包括正面的和負面的,都是有其功能的,關鍵是我們如何去對待和認知它。

比如說焦慮,適度的焦慮可以喚起我們改變和調整的動機,意識到自己的需要,然後去達到新的平衡。這是積極的一面,但與此同時,焦慮也可能是對自己有害的一面,如果面對焦慮的情緒,採取的是一種回避、不處理的態度,那麼就有可能越累積越多,最後形成廣泛性的焦慮,更嚴重者更可能產生焦慮症。真到了這樣的階段,所要面對的問題就不是我們這個版面所要探討的了。

那麼心理專家的作用顯然更靠譜的地方在於未雨綢繆,他也告訴我們親愛的讀者:面對自己的情緒,最有效的調整或者說最有效的應對方法就是———體驗和覺察,體驗更多的感覺,覺察更多的認知。

不控制情緒的後果

當你發現自己可能有一些情緒不受控制的時候,你要知道,其實並不是你不想控制,而是你可能控制不了。比如在某個悲涼的夜晚,你持續的憂傷無法化解,不得不發個短信給某個你信任的或者你喜歡的人,其實你並非想從對方那裡獲得什麼,而僅僅是自己的某種特定情緒的宣洩……

這種舉動事實上也並不是你在發神經,而是你的潛意識在替你控制你的一些情緒,因為一旦情緒失控,我們就會成為情緒的奴隸。

成為情緒的奴隸,人就成了環境被動的反應者,而不是能動的互動者。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看,對自身各種情緒的不控制,事實上已經喪失了瞭解真正自己的最佳管道。而這種狀況持續發展的後果,或有可能導致社會適應功能的下降或對自己的隔離。

你首先要認清楚,情緒,它是一種狀態,是會變化的,它的背後反映的是一個人的性格特徵和應對模式。

如何雕刻你的情緒

OK,我們現在終於要說到如何調整情緒的問題了。

也許作為讀者,你會覺得這個題目說到現在,你所謂的“雕刻情緒”還沒說出個所以然來,是對讀者的一種欺騙。但是,作為作者,我想要告訴你們的是———心理問題,並不是單純到“我點個拍青瓜,你就要給我來一份拍青瓜”這麼簡單。

對了,正如你們所想,對情緒的調整,在現實世界當中是沒有一個絕對標準可循的。你不要抓狂,這是心理專家的觀點,因為他會建議我們:關於情緒的問題,其實總體上來說就是要達到一種平衡。

平衡,就是雕刻情緒的關鍵字。至於怎麼樣達到這個平衡,個體差異是沒有辦法忽略不計的,對嗎?

那麼,這種平衡究竟代表了什麼呢?它事實上就是在現實刺激和心理體驗中形成的一種有彈性的情緒應對和認知體系。情緒應對,是告訴你面對前面我們所提及的那些常規的情緒———喜、怒、憂、思、悲、恐、驚———的時候,你應該怎樣去做。對此,我們的心理專家提醒各位,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那些難以消退的負性情緒,如憤怒、悲傷,這樣的負性情緒(也可以稱之為負面情緒)往往提示個體是否意識到你的一些情結或者是早期的創傷被喚起了,並且是潛意識層面的。而認知體系,則在警告你,一旦發現了這些負性情緒不能被化解,則有可能產生身體或者心理上的症狀。

所以,綜上所述,關於情緒雕刻的問題,簡言之就像煮飯,你不要讓鍋裡的東西過生或者過熟,需要掌握恰當的火候,讓它們在比較適當的時候出鍋或熄火,就是你要做的事情。

是謂雕刻,事實上就是一種掌控,關鍵在你自己,明白了嗎?

太少關注自己內在的需要,或者說是除卻物欲之外、自身精神層面上的需求。

比方說焦慮,焦慮是現代人常見的情緒,其本質就是一種對不確定感的恐懼,而焦慮所產生的根源在一定程度上便來源於過多地關注外界所強加於我們的標準。其實你認真想想,現代都市人的生活真的是你想要的嗎?真的可以帶給你快樂和滿足嗎?很多人在他們的MSN或者QQ簽名中表示“要慢下來”、“要放慢自己的生活”,他們為什麼這麼說呢?是因為他們無從控制自己的生活節奏?他們希望調節生活的頻率,但是在現實當中,不見得那麼容易就可以做到。由此產生了“虛無”、“無意義”的感受甚至抑鬱的情緒,便也顯得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這,不能不說是現代都市人的一種悲哀,我們所想要喚醒的,也正是這樣的悲哀。

什麼樣的情緒會影響生活或工作

心理專家告訴我們,嚴格來說,任何情緒,包括正面的和負面的,都是有其功能的,關鍵是我們如何去對待和認知它。

比如說焦慮,適度的焦慮可以喚起我們改變和調整的動機,意識到自己的需要,然後去達到新的平衡。這是積極的一面,但與此同時,焦慮也可能是對自己有害的一面,如果面對焦慮的情緒,採取的是一種回避、不處理的態度,那麼就有可能越累積越多,最後形成廣泛性的焦慮,更嚴重者更可能產生焦慮症。真到了這樣的階段,所要面對的問題就不是我們這個版面所要探討的了。

那麼心理專家的作用顯然更靠譜的地方在於未雨綢繆,他也告訴我們親愛的讀者:面對自己的情緒,最有效的調整或者說最有效的應對方法就是———體驗和覺察,體驗更多的感覺,覺察更多的認知。

不控制情緒的後果

當你發現自己可能有一些情緒不受控制的時候,你要知道,其實並不是你不想控制,而是你可能控制不了。比如在某個悲涼的夜晚,你持續的憂傷無法化解,不得不發個短信給某個你信任的或者你喜歡的人,其實你並非想從對方那裡獲得什麼,而僅僅是自己的某種特定情緒的宣洩……

這種舉動事實上也並不是你在發神經,而是你的潛意識在替你控制你的一些情緒,因為一旦情緒失控,我們就會成為情緒的奴隸。

成為情緒的奴隸,人就成了環境被動的反應者,而不是能動的互動者。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看,對自身各種情緒的不控制,事實上已經喪失了瞭解真正自己的最佳管道。而這種狀況持續發展的後果,或有可能導致社會適應功能的下降或對自己的隔離。

你首先要認清楚,情緒,它是一種狀態,是會變化的,它的背後反映的是一個人的性格特徵和應對模式。

如何雕刻你的情緒

OK,我們現在終於要說到如何調整情緒的問題了。

也許作為讀者,你會覺得這個題目說到現在,你所謂的“雕刻情緒”還沒說出個所以然來,是對讀者的一種欺騙。但是,作為作者,我想要告訴你們的是———心理問題,並不是單純到“我點個拍青瓜,你就要給我來一份拍青瓜”這麼簡單。

對了,正如你們所想,對情緒的調整,在現實世界當中是沒有一個絕對標準可循的。你不要抓狂,這是心理專家的觀點,因為他會建議我們:關於情緒的問題,其實總體上來說就是要達到一種平衡。

平衡,就是雕刻情緒的關鍵字。至於怎麼樣達到這個平衡,個體差異是沒有辦法忽略不計的,對嗎?

那麼,這種平衡究竟代表了什麼呢?它事實上就是在現實刺激和心理體驗中形成的一種有彈性的情緒應對和認知體系。情緒應對,是告訴你面對前面我們所提及的那些常規的情緒———喜、怒、憂、思、悲、恐、驚———的時候,你應該怎樣去做。對此,我們的心理專家提醒各位,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那些難以消退的負性情緒,如憤怒、悲傷,這樣的負性情緒(也可以稱之為負面情緒)往往提示個體是否意識到你的一些情結或者是早期的創傷被喚起了,並且是潛意識層面的。而認知體系,則在警告你,一旦發現了這些負性情緒不能被化解,則有可能產生身體或者心理上的症狀。

所以,綜上所述,關於情緒雕刻的問題,簡言之就像煮飯,你不要讓鍋裡的東西過生或者過熟,需要掌握恰當的火候,讓它們在比較適當的時候出鍋或熄火,就是你要做的事情。

是謂雕刻,事實上就是一種掌控,關鍵在你自己,明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