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中醫辨證胃氣虛

氣虛" alt="中醫辨證胃氣虛(1)" />

胃氣虛證:指胃氣虛弱, 胃失和降, 以胃脘隱痛或痞脹、喜按, 食少等為主要表現的虛弱證候。

病因:本證多因飲食不節,

思慮、勞倦過度, 或吐瀉日久等, 導致胃氣虛弱, 胃氣受納和腐熟水穀的功能減弱, 胃絡失養, 胃失和降而致。

臨床表現:胃脘隱痛或痞脹、按之覺舒, 食欲不振, 或得食痛緩, 食後脹甚, 噯氣, 口淡不渴, 面色萎黃, 氣短懶言, 神疲倦怠, 舌質淡, 苔薄白, 脈弱。

證候分析:本證多因飲食不節, 饑飽失常, 勞倦過度, 久病失養, 其他臟腑病證的影響等, 損傷胃氣所致。 胃主受納、腐熟, 胃氣以降為順。 胃氣虧虛, 受納、腐熟功能減退, 胃氣失和, 氣滯中焦, 則胃脘隱痛或痞脹, 不思飲食;胃氣本已虛弱, 食後不負其消化之任, 故食後胃脘脹滿更甚;病性屬虛, 故按之覺舒;胃氣失和, 不能下降, 反而上逆, 則時作噯氣。 胃虛影響及脾, 脾失健運, 化源不足, 氣血虛少而不能上榮於面, 則面色萎黃;全身臟腑機能衰減, 則氣短懶言, 神疲倦怠。 舌質淡, 苔薄白, 脈弱, 為氣虛之象。

本證以胃脘痞滿、隱痛喜按, 食少與氣虛症狀共見為辨證的主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