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中醫辨證脾虛

脾是中醫髒象學中的五臟之一, 它與現代解剖學所指的“脾臟”不是同一概念。 中醫診斷“脾虛”, 是以脾的生理功能減退所出現的一系列症狀為依據。 因此, 在瞭解“脾虛”之前, 先要瞭解脾有哪些生理功能。

中醫的“脾”有三大生理功能。 一是“運化”;二是“升清”;三是“統血”。

中醫學認為, 人出生後, 依賴脾的“運化”功能, 與胃一起攝取飲食中的營養, 化生氣血, 充養肌體, 維持生命活動。 歷代中醫非常重視脾的“運化”功能, 認為脾是“氣血生化之源”, “後天之本”, 尤其是對體虛者的調養, 或促進兒童生長發育, 或延緩中老年衰老。 對於患者而言, 脾的“運化”功能正常, 疾病的預後良好。

脾的運化功能正常, 表現為面色紅潤、精力充沛、肌肉豐滿、強勁有力、脈搏充盈。 如果脾的“運化”功能減退, 會出現以下兩類症狀:一是對食物消化功能減退, 表現為沒有饑餓感, 食欲減退, 食量減少, 食後脘腹脹滿, 尤其在勞累後, 腹脹明顯加重。 消化功能減退, 必然使營養吸收減少, 其結果是面色萎黃, 肌肉消瘦, 全身無力, 舌色淡白, 脈搏無力。 其次, 脾對水液的“運化”功能減退, 可見大便稀薄不成形, 勞累後下肢浮腫, 入睡後口角流涎, 舌胖大, 舌邊有齒痕等。

脾的第二個功能是“升清”。 何謂“升清”?“升”就是向上輸送之意;“清”是指體內的營養物質。 脾的升清功能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把營養源源不斷地輸送到頭部, 保持頭部各組織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動。 升清功能正常的人, 表現為精神振作, 思維敏捷, 耳聰目明,

不易疲勞。 升清功能減退, 頭部供養不足, 就會出現精神疲倦, 腦力不濟, 工作效率下降, 注意力不集中, 頭暈目眩, 或飯後困倦欲睡, 或一時性兩耳如塞, 或入睡後兩目閉合不全等。 二是清氣有“托舉”臟腑組織的功能。 人體的臟腑及其他組織器官之所以能夠維繫在體內相對固定的位置, 與脾的升清功能有關。 當這一功能減退, 會出現“清氣下陷”的症狀, 如內臟下垂、脫肛、子宮脫垂等。 “清氣下陷”還會出現一些特殊的症狀, 如飯後就想大便, 喝冷飲或稍食油膩即泄瀉, 疲勞時尿液渾濁等。 說明“清氣下陷”使部分營養物質通過大小便流失。

脾的第三個功能是“統血”。 “統血”是指脾能使血液穩定地在血管內流動而不溢於脈外, 這是脾的“控制、固攝”功能。 當脾的統血功能減退, 就容易發生出血, 如皮下出血而見青紫瘀斑點, 或消化道出血而見嘔血(咖啡色嘔吐物)、便血(柏油樣大便), 或婦女月經過多或淋瀝不盡。

綜上所述, 當脾的三大功能減退, 出現上述各類症狀, 均可診斷為“脾虛”。 但每個人的表現都會有不同的側重點。

造成脾虛的原因很多, 一般多由飲食失調, 久病重病, 身心過度疲勞, 或好逸惡勞, 缺少運動等原因所致。 經調查統計, 脾虛多見於小兒和中老年人。

現代研究證實, 脾虛可導致免疫功能下降, 對外防禦能力減退而經常感冒、腹瀉, 對內防突變能力減退而易患癌症。與脾虛有關的疾病有消化不良、白細胞減少症、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貧血、慢性結腸炎、小兒營養不良、重症肌無力、胃腸神經官能症等。

輕度脾虛可通過飲食調養糾正,宜常吃紅棗、山藥、白扁豆、薏苡仁、糯米粥、小米粥、牛肉汁、蜂王漿、麥芽糖等健脾食品。

治療脾虛的常用方劑有四君子湯、參苓白術散、補中益氣湯、歸脾丸等。

此外,平時飲食宜定時定量,不要暴飲暴食或長時間處於饑餓狀態,應保證充足的睡眠,每天進行一定量的運動,一般以次日沒有疲勞感為宜。

對內防突變能力減退而易患癌症。與脾虛有關的疾病有消化不良、白細胞減少症、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貧血、慢性結腸炎、小兒營養不良、重症肌無力、胃腸神經官能症等。

輕度脾虛可通過飲食調養糾正,宜常吃紅棗、山藥、白扁豆、薏苡仁、糯米粥、小米粥、牛肉汁、蜂王漿、麥芽糖等健脾食品。

治療脾虛的常用方劑有四君子湯、參苓白術散、補中益氣湯、歸脾丸等。

此外,平時飲食宜定時定量,不要暴飲暴食或長時間處於饑餓狀態,應保證充足的睡眠,每天進行一定量的運動,一般以次日沒有疲勞感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