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梅雨季節養生之道 清熱除濕是關鍵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江南梅雨季。 隨著春夏雨水越來越多, 人體內的濕氣也會日益加重。 中醫指出, 體內濕氣過多會威脅到身體的健康。 體內濕氣太多不及時排出還會影響到你的皮膚。 那麼春夏如何祛濕呢?如何判斷自己身體是否有濕?一定要認真讀哦!

濕是如何形成的?

例如:早晨洗頭未幹出行, 晚上洗頭未幹睡覺, 刮痧拔罐後8小時內洗澡, 習慣性運動後大汗淋漓未消汗後沐浴, 以及在浴池內刮痧拔罐的等等。

有句古話叫:“千寒易除, 一濕難去。 濕性黏濁, 如油入面。 ”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 與熱在一起叫濕熱, 與風在一起叫風濕, 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 濕邪不去, 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 隔山打牛。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 甚至惡性腫瘤, 其實這些病都跟濕邪、痰濕有關。

1800多年前, 東漢偉大的醫學家張仲景在他的著作《傷寒論》中說:“身大熱,

反欲得衣者, 寒在骨髓。 ”就是說發燒的人雖然體溫很高, 身上反而感覺寒冷想多穿衣服, 表明體內寒氣很重, 寒邪都到骨髓了。 此時再用抗生素等寒涼藥物輸液消炎退燒, 會把外在的一些寒濕之氣直接帶進體內。 (我們不都是這樣做的嗎?)

張仲景是《傷寒論》的作者, 在他那個時代人們忍饑受凍, 疾病以寒邪為主, 用熱藥就可以直接對治。 如今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 單純的傷寒已經很少見了, 反而是外寒跟內熱交織在一起, 形成了濕邪。 真正的寒症並不多見, 主要是以濕邪為主。 濕為陰邪, 遏傷陽氣, 阻礙氣機。 換句話說, 陽虛的時代是濕邪在作祟。

有一個奇怪的現象, 就是現在冬天很少見到真正著涼感冒的病人,

夏天反而比比皆是。 現代人是生活在一個冬有暖氣夏有空調的環境中, 對四季的感覺越來越不分明。 夏天該出汗的時候因為用空調導致汗液揮發不出來淤積體內;冬天燒暖氣, 穿件單衣還冒汗, 陽氣外越, 藏不住精氣。

人體在這種環境的狀態下最容易生病, 皮膚開合的功能下降, 抵禦病邪的能力越來越差了, 極容易導致體內濕邪堆積, 造成陽氣虛衰。 濕邪對人體的傷害, 比寒邪還要大。 酷暑時節, 人們貪圖冷氣, 愛喝冷飲, 愛吃涼菜。 一杯冰鎮啤酒下肚, 從裡到外、從頭到腳都透著涼快勁兒。 殊不知, 為貪圖這一時之快, 同時也將濕邪深深地埋在了體內, 成為困擾我們健康的一個大大的隱患。

每年五六月份叫長夏,

此時濕氣當令, 人體中的脾與之相應。 濕在中醫裡又叫“陰邪”, 而脾為至陰之髒, 喜燥惡濕, 所以脾氣在五六月的時候最旺盛。 如果長夏濕氣過盛, 就容易損傷脾臟。 同時, 脾主運化水液, 它的特點是陽氣易衰, 陰氣易盛, 濕邪侵犯人體後最易傷害脾陽, 而脾陽的虛弱也進一步助長了濕邪的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