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濫用白蛋白 等于花錢買疾病

一些醫生擔心醫患矛盾, 不敢拒絕病人的要求。 近日, 在廣州舉行的“2009臨床營養支持學習班”上, 專家指出, 白蛋白根本不是營養劑,

不符合適應癥者強用的話, 不僅白花錢還要冒染病風險, 應該把它留給真正需要的病人。

白蛋白受“追捧”

五成申請者壓根不需要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務部主任兼胃腸外科主任醫師姜海平說, 現在醫院里人血白蛋白制劑的儲量不多, 白蛋白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緊俏品”, 病人必須向醫院申請, 經過病情審核后才能使用。

“我們醫院使用白蛋白制劑只能做到滿足臨床的基本需要。 ”廣東省人民醫院藥學部楊敏主任藥師說, 白蛋白主要是手術科室、感染科、心血管科、重癥監護室使用, 但醫生必須根據白蛋白的適應癥來“精打細算”安排, 不敢敞開用。

人血白蛋白制劑為何緊缺?姜海平說, 一方面是因為國家近年來規范血液制品企業的準入標準,

加強對血液制品的管理, 不再敞開供應, 但另一方面, 公眾對人血白蛋白制劑的嚴重誤解是主要原因。 政策管制更進一步加劇了人們的追捧心理, 使得不合理使用人血白蛋白制劑現象在醫院普遍存在。

據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統計, 每天向醫院申請注射人血白蛋白的病人就有十幾個, “其中有50%的人根本不需要使用, 或者是不合理使用, 原本只要打一針就行, 卻申請連打十幾支, 這些人最后都會被拒絕。 ”

誤解

白蛋白“有病治病、無病強身”?

“在白蛋白的使用上, 不少患者都有認識誤區。 ” 楊敏表示, 患者常認為白蛋白制劑可加速傷口愈合。

更多的人將白蛋白制劑當成“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營養品使用,

認為白蛋白“營養豐富, 可以防病治病、增強體質、加速疾病痊愈”。 姜海平舉例說, 有病人自認為體質虛弱、睡眠不好, 動輒要求輸注白蛋白, 有人做完闌尾炎手術, 也要求打白蛋白, “曾有人開著寶馬到醫院說, ‘我今天很累, 幫我打支白蛋白’。 ”

姜海平說, 不僅是病人這樣認為, 不少醫務人員也因知識沒有更新, 存在認識誤區。 例如基層一些醫務人員在大手術后擔心病人傷口愈合不好, 不管病情如何, 總是習慣性給病人用上幾支白蛋白, 以確保手術萬無一失。

此外, 在醫患關系緊張的今天, 對于堅決要求使用白蛋白的病人, 少數醫務人員不敢拒絕這種“點藥”行為。

一位資深醫生z教授曾向記者提起, 醫生可以想辦法婉拒病人,

“例如我們會拿‘白蛋白很緊俏, 醫院現在缺貨’做借口。 但是, 有一些財大氣粗的病人, 索性自己私下搞來白蛋白制劑帶到醫院, 說是朋友送的營養品, 讓我幫忙打一下, 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

專家觀點

注射白蛋白僅適用于嚴重營養不良者

白蛋白是否真的“神”到可以“包治百病”呢?專家們給出了否定的回答。

要去除市民對白蛋白的“迷信”, 首先要搞清楚白蛋白到底是什么東西。 姜海平指出, 人體內白蛋白是人體體液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部分的白蛋白分布在血管外, 小部分在血管內, 血管外的白蛋白貯存于皮膚、肌肉和內臟的受體組織中。 “白蛋白是營養狀況的評價指標。 ”他說, 健康人的血清白蛋白濃度為25~50克/升, 主要用于維持膠體滲透壓, 可穩定身體內環境以及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等作用。 “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 就反映機體存在營養不良, 需要采取措施進行改善。 ”

楊敏說, 在臨床上, 白蛋白只是在急需提高身體膠體滲透壓時如腦水腫、休克, 擴充血容量、嚴重低蛋白血癥時才使用。

對外科病人而言, 白蛋白在傷口愈合過程中并不是創傷修復的關鍵成分, 營養價值有限。

而就算是注射了白蛋白, 也不能“立竿見影”地提高營養水平。 “實際上, 外源性白蛋白在短期內并不能直接發揮作用。 ” 姜海平說, 補充外源性白蛋白雖可提高血漿白蛋白水平, 但外源性白蛋白進入人體后, 首先水解為氨基酸, 然后才能被機體組織細胞所利用, 合成所需的各種蛋白質。

目前我國每3個住院病人中大約有1個存在營養不良, 按理說對人血白蛋白需求很大。 但姜海平指出, 改善住院病人營養不良狀況最好的方法并不是直接注射白蛋白, 而是規范地進行腸外或腸內營養支持。 臨床上, 就算病人注射了白蛋白也同樣需要額外輸液, 才能滿足營養的需求。

普通病人打白蛋白:

等于白打了

對不需要的人來說,白蛋白打了也沒用。

姜海平說,各類疾病會導致病人出現程度不同的營養不良,但普通病人,甚至是大手術后的病人,不依靠輸注白蛋白,自身營養狀況也能達到正常水平。“這些人沒有必要輸注白蛋白。”

“白蛋白注射進體內所分解的氨基酸,有相當一部分是作為能量燃料進行利用,重新合成蛋白質的比率較低。”姜海平說,這意味著,目前一支大約300元錢的人血白蛋白制劑,普通病人輸注后,卻只能任其分解,供身體發熱,“簡直是浪費”。

另一方面,外源性蛋白質也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全能”,所含的氨基酸比例不均衡,“谷氨酸、天門冬氨酸、賴氨酸以及精氨酸比較多,但缺乏人體所需的色氨酸和異亮氨酸”。病人還需要額外補充所缺的氨基酸,得不償失。

提醒

血液制劑

存在染病風險

對健康人、普通病人來說,白蛋白不合理使用的更大風險在于可能傳播疾病。

目前臨床上使用的人血白蛋白是從健康人的血漿或血清中用特殊方法提取經過加溫滅活病毒后制成的。楊敏強調,雖然國家有一定標準,但畢竟是從人體提取出來的血液制品, “受現有技術手段限制,現在沒有檢測出來,不代表完全沒有風險。”

姜海平指出,一般人不合理使用白蛋白可能感染肝炎甚至是艾滋病,還存在著過敏、加重心臟負擔等風險。

此外,重癥患者未必“消受”得起白蛋白。楊敏說,有出血傾向的危重病人不宜注射白蛋白。

才能滿足營養的需求。

普通病人打白蛋白:

等于白打了

對不需要的人來說,白蛋白打了也沒用。

姜海平說,各類疾病會導致病人出現程度不同的營養不良,但普通病人,甚至是大手術后的病人,不依靠輸注白蛋白,自身營養狀況也能達到正常水平。“這些人沒有必要輸注白蛋白。”

“白蛋白注射進體內所分解的氨基酸,有相當一部分是作為能量燃料進行利用,重新合成蛋白質的比率較低。”姜海平說,這意味著,目前一支大約300元錢的人血白蛋白制劑,普通病人輸注后,卻只能任其分解,供身體發熱,“簡直是浪費”。

另一方面,外源性蛋白質也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全能”,所含的氨基酸比例不均衡,“谷氨酸、天門冬氨酸、賴氨酸以及精氨酸比較多,但缺乏人體所需的色氨酸和異亮氨酸”。病人還需要額外補充所缺的氨基酸,得不償失。

提醒

血液制劑

存在染病風險

對健康人、普通病人來說,白蛋白不合理使用的更大風險在于可能傳播疾病。

目前臨床上使用的人血白蛋白是從健康人的血漿或血清中用特殊方法提取經過加溫滅活病毒后制成的。楊敏強調,雖然國家有一定標準,但畢竟是從人體提取出來的血液制品, “受現有技術手段限制,現在沒有檢測出來,不代表完全沒有風險。”

姜海平指出,一般人不合理使用白蛋白可能感染肝炎甚至是艾滋病,還存在著過敏、加重心臟負擔等風險。

此外,重癥患者未必“消受”得起白蛋白。楊敏說,有出血傾向的危重病人不宜注射白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