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5萬元買假茶 教看茶葉真假

導語:某市民花了5萬塊錢, 買到的竟然是假的普洱茶, 這一消息一經曝出, 就引起了很多網友的關注。 我們在平時的生活當中, 都會飲用到茶, 那麼應該如何鑒別茶葉的真假呢?趕緊來瞭解下吧!

5萬元買假茶

茶葉市場亂象透視

5萬元買了一餅仿冒的普洱老茶?近期, 一場圍繞“天價名茶”真假的爭論引發網友廣泛關注, 爭論方各執一詞, 至今尚未定論。 近些年, 從專業茶友圈到普通消費者市場, 頻頻曝出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等亂象, 卻鮮見權威的鑒定與查處。 那麼, 茶葉真假究竟誰說了算?市場亂象究竟誰來管?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5萬元的普洱茶是真是假

今年6月中旬, 茶葉資訊網站“1510tea”從廣州八八青茶葉有限公司花5萬元購買了一餅知名茶人陳國義簽名版的“88青餅”普洱老茶, 重約323克, 準備分拆後在2013年北京國際茶葉展上作為獎品贈送給茶友。

當天主持“開餅儀式”的是北京一家茶樓的經營者、資深茶友高劍飛。

活動之後, 他與多位業內人士品鑒認為該“88青餅”為仿品, 並在微博上發佈了這一消息, 很快引來眾多茶友關注。

“88青餅”是雲南猛海茶廠於1988年至1992年間生產的7542普洱青餅的統稱, 具有一定的收藏和投資價值。 陳國義是“88青餅”的命名者和推廣者, 也是廣州八八青茶葉有限公司的股東和發起人之一。

售出方陳國義香港工作室相關人士則表示, “88青餅”是由陳國義先生命名, 此次所售茶葉是廣州八八青茶葉有限公司正品, 不可能為仿冒。 茶葉究竟是真是假?張陽表示, 如果可能的話, 他們還將邀請相關專家, 包括陳國義和高劍飛, 對這款茶進行公開品鑒以確定真假。 “事情至今,

這片茶的真假已經不重要了。 但是我們希望搞清楚, 茶葉鑒定到底有沒有規則, 還是僅憑專家的幾張嘴。 ”


茶葉市場亂象知多少

這場懸而未決的爭論讓一些普通消費者感到錯愕:如果專門做茶葉的網站都無法識別仿冒茶, 這麼多專家都搞不清一餅茶的真假, 普通消費者又怎麼能買到放心茶?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王慶說, 近年來, 市場上天價茶、山寨茶、以次充好、以舊摻新等亂象頻現。 同時, 由於缺乏權威的行業專家與嚴格的認證標準, 所以消費者維權難, “往往花了冤枉錢, 卻是‘打不起的官司告不起的狀’。 ”

以河南名茶信陽毛尖為例, 當地茶葉交易市場所售信陽毛尖不少來自四川、湖北等地。 一位不願具名的茶商介紹,

四川的茶葉要比信陽茶葉早熟一個多月, 並且價格每斤比信陽毛尖低100多元, 在本地茶上市前, 很多人會趕到四川大量收購鮮葉, 然後用信陽毛尖的工藝炒制售賣。 除信陽毛尖之外, 諸如龍井、猴魁等名茶也存在許多外來加工仿冒品。

這位元茶商告訴記者, 此類外地茶, 大多數消費者很難甄別出來。 “許多茶葉店會先讓消費者品茶後再選購茶葉, 品茶時經銷商就能看出消費者究竟懂不懂。 一旦不懂, 就可以拿出價格相對便宜的外地茶以信陽毛尖的價格賣出。 ”


真假誰來判 亂象誰來管

茶葉真假到底有沒有人說了算?茶葉品鑒論爭誰能“一錘定音”?茶葉價值幾何到底誰來認定?

記者瞭解到, 目前國內茶葉行業並沒有可以對茶葉真假、價值進行權威判定的專家,

也缺乏統一的認定標準。

“中國的茶圈2005年才開始成形, 因為圈子比較新, 還沒有權威專家, 鑒定無法達成共識也很正常。 ”

高劍飛說, 專業鑒定尚且如此, 市場上魚目混珠、以次充好、以舊摻新的現象就更難查處了。

在王慶看來, 茶葉市場亂象的根源在於中國茶產業“散小亂弱”的特點。 “‘散’指中國有21個省900多個縣產茶, 涉茶人口8000多萬;‘小’指茶企規模小, 散戶多;‘亂’指行業標準亂、品牌亂、價格亂;‘弱’指全行業發展能力弱、贏利能力弱。 ”

王慶說, 隨著茶葉採摘、加工等成本逐年上升, 小茶企為了生存難免會採取以次充好、以舊摻新等手段來獲取更大利潤;另一方面, 混亂的行業標準讓消費者難以判斷茶葉是否質價相符, 這又加重了經銷商的投機心理, 使茶價更加撲朔迷離。

儘管許多消費者都寄望于成立權威的茶葉鑒定機構、構建統一的茶葉標準體系, 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 受制於中國茶葉種類繁多及其鮮明的地理特徵, 很難建立統一的評判標準。

以鐵觀音為例,根據現行茶葉評定標準,雖有感官評級法,但並不能普遍適用,還要結合不同季節、不同山頭、不同風格的具體情況而論。“市場上很多級別和標準都是商家自定,‘自說自話’的標準並不具備太大的參考和指導價值。”

王慶、高劍飛等人認為,根本的解決之道在於提高茶產業的集中度,建立標準化的工業模式,打造有影響力的茶葉品牌,通過大企業來整合市場、規範標準、統一定價,讓消費者以品牌選茶。

“行業逐漸發育成熟,優勝劣汰是必然趨勢。最終,不規範的小作坊會被淘汰和兼併,自然會形成大品牌。”

高劍飛認為,茶葉屬於非標準化的農產品市場,要想過渡到標準市場,要靠集中度,讓消費者憑品牌來判斷商品價值,“5年到10年,這個事就解決了。”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秘書長朱仲海說,大企業愛惜自己的品牌,在質價相符方面做得較好,提高行業集中度也便於監管,形成一套行業自律和外部監管相結合的制度,從而最大限度減少不規範的經營行為。

如何鑒別茶葉真假

一看

新茶葉呈嫩綠色,老茶葉呈深綠色,葉緣呈鋸齒狀,有16至32對齒,葉端呈凹形,其嫩梗呈扁圓形,葉背有白絨毛,外形條索緊細,細嫩茶葉含筋梗,色澤黃綠,乾淨均勻,花幹黃白色。

假茶葉,無上述明顯特徵,顏色枯滯,看水色,葉底顏色既無紅茶那樣紅亮,也無綠茶翠綠。

二燒

取茶葉數片,用火點燃,真茶葉有馥鬱芳香,用手指捏碎灰燼細聞,可聞到茶香;假茶葉有異味而無茶香。最好同時用正品茶葉和待辨茶葉火灼比較。

三泡

取待辨茶葉和真茶葉各一小撮,分別用開水沖泡兩次,開湯細看。每次泡10分鐘,等葉子充分泡開後,分別放在兩個白瓷清水盤中,仔細觀看葉形、葉脈、鋸齒等特徵。

真茶葉具有明顯網狀葉脈,主脈直接射頂端,側脈伸展至葉緣2/3的部位便向上方彎曲,呈弧形與上方支脈相聯合。

葉背面有白茸毛,葉邊緣鋸齒顯著,基部鋸齒稀疏。假茶葉的葉脈不明顯,一般側脈直射邊緣,有的兩面都有白茸毛,葉邊鋸齒明顯,或鋸齒粗大。

真茶與假茶,一般可用感官審評的方法進行鑒定。首先,對茶葉固有的色、香、形、味特徵,用看、聞、摸、嘗的方法,判斷茶葉的真假。

鑒別時,通常先用雙手捧起一把幹茶,聞茶葉的氣味。凡具有茶葉固有的清香者,為真茶;凡帶有腥氣或其它異味者,為假茶。

如果取少量茶葉用火灼烤,真茶與假茶的氣味更易識別。

其次,還可以從茶葉的顏色上來區別。抓一把茶葉放在白色的瓷盤上,攤開茶葉,細心觀察,若綠茶深綠、紅茶烏黑、烏龍茶烏綠,為真茶本色。

若顏色雜亂而不協調,或與茶葉本色不相一致,即有假茶之嫌。如果聞香觀色還難以判斷,那麼,可取少量茶葉放入杯中,加入沸水沖泡,進行開湯審評,進一步從茶葉的色、香、形、味,特別是從展開的茶葉葉片上來進行識別。

以鐵觀音為例,根據現行茶葉評定標準,雖有感官評級法,但並不能普遍適用,還要結合不同季節、不同山頭、不同風格的具體情況而論。“市場上很多級別和標準都是商家自定,‘自說自話’的標準並不具備太大的參考和指導價值。”

王慶、高劍飛等人認為,根本的解決之道在於提高茶產業的集中度,建立標準化的工業模式,打造有影響力的茶葉品牌,通過大企業來整合市場、規範標準、統一定價,讓消費者以品牌選茶。

“行業逐漸發育成熟,優勝劣汰是必然趨勢。最終,不規範的小作坊會被淘汰和兼併,自然會形成大品牌。”

高劍飛認為,茶葉屬於非標準化的農產品市場,要想過渡到標準市場,要靠集中度,讓消費者憑品牌來判斷商品價值,“5年到10年,這個事就解決了。”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秘書長朱仲海說,大企業愛惜自己的品牌,在質價相符方面做得較好,提高行業集中度也便於監管,形成一套行業自律和外部監管相結合的制度,從而最大限度減少不規範的經營行為。

如何鑒別茶葉真假

一看

新茶葉呈嫩綠色,老茶葉呈深綠色,葉緣呈鋸齒狀,有16至32對齒,葉端呈凹形,其嫩梗呈扁圓形,葉背有白絨毛,外形條索緊細,細嫩茶葉含筋梗,色澤黃綠,乾淨均勻,花幹黃白色。

假茶葉,無上述明顯特徵,顏色枯滯,看水色,葉底顏色既無紅茶那樣紅亮,也無綠茶翠綠。

二燒

取茶葉數片,用火點燃,真茶葉有馥鬱芳香,用手指捏碎灰燼細聞,可聞到茶香;假茶葉有異味而無茶香。最好同時用正品茶葉和待辨茶葉火灼比較。

三泡

取待辨茶葉和真茶葉各一小撮,分別用開水沖泡兩次,開湯細看。每次泡10分鐘,等葉子充分泡開後,分別放在兩個白瓷清水盤中,仔細觀看葉形、葉脈、鋸齒等特徵。

真茶葉具有明顯網狀葉脈,主脈直接射頂端,側脈伸展至葉緣2/3的部位便向上方彎曲,呈弧形與上方支脈相聯合。

葉背面有白茸毛,葉邊緣鋸齒顯著,基部鋸齒稀疏。假茶葉的葉脈不明顯,一般側脈直射邊緣,有的兩面都有白茸毛,葉邊鋸齒明顯,或鋸齒粗大。

真茶與假茶,一般可用感官審評的方法進行鑒定。首先,對茶葉固有的色、香、形、味特徵,用看、聞、摸、嘗的方法,判斷茶葉的真假。

鑒別時,通常先用雙手捧起一把幹茶,聞茶葉的氣味。凡具有茶葉固有的清香者,為真茶;凡帶有腥氣或其它異味者,為假茶。

如果取少量茶葉用火灼烤,真茶與假茶的氣味更易識別。

其次,還可以從茶葉的顏色上來區別。抓一把茶葉放在白色的瓷盤上,攤開茶葉,細心觀察,若綠茶深綠、紅茶烏黑、烏龍茶烏綠,為真茶本色。

若顏色雜亂而不協調,或與茶葉本色不相一致,即有假茶之嫌。如果聞香觀色還難以判斷,那麼,可取少量茶葉放入杯中,加入沸水沖泡,進行開湯審評,進一步從茶葉的色、香、形、味,特別是從展開的茶葉葉片上來進行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