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滇南千里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拼音名】Diān Nán Qiān Lǐ Guānɡ

【英文名】all-grass of Ho Groundsel

【別名】松筋藤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滇南千里光的藤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enecio hoi Dunn [Gissampelopsis uolubilis (Bl) Miq.]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 曬乾。

【原形態】滇南千里光 攀援藤本, 長達3m或更長。 莖木質, 牽繞, 直徑達8mm, 有條紋, 被茸毛, 葉互生;有牽繞的長柄, 長達6cm;葉片心形, 長達12cm, 寬達10cm, 基部心形, 有時稍戟形, 先端爭尖, 有尖產砂, 邊緣有波狀淺齒, 有5條向先端弧曲的掌狀脈, 上面近無毛或有糙毛, 下面沿脈被茸毛;上部葉漸小。 頭狀花序, 多數, 排列成腋生的複傘房花序;有細長梗及條形苞葉;總苞筒狀, 長約7mm, 直徑約4mm, 被茸毛;總苞片約8個, 條形, 先端尖, 邊緣膜質;花管狀, 約8個, 花冠長約為總苞的兩倍, 黃色。 瘦果, 圓柱形, 長約4mm;冠毛白色, 長約8mm。 花期10月至翌年1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疏林下及灌叢中。

資源分佈:分佈于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性味】味辛;微苦;性微溫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舒筋通絡。 主風濕痹痛;關節屈伸不利;小兒麻痹症後遺症;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10g, 大劑量可用至30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地上部藤莖:味辛、微苦、性微溫。 有舒筋活絡、祛風除濕的功能。 用於風濕痹痛、肌腱攣縮, 小兒麻痹後遺症。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