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咽旁膿腫

概述
咽旁膿腫(parapharyngeal abscess)系咽旁間隙化膿性炎症所形成的膿腫。 咽旁間隙為頰咽筋膜和椎前筋膜間的潛在性間隙, 咽旁間隙內充滿疏鬆結締組織及少數淋巴結, 前與齶扁桃體相鄰, 內與咽後間隙相隔。

病因
(一)由鄰近組織化膿性炎症擴展而發生, 如扁桃體周圍炎、扁桃體周圍膿腫、咽後膿腫、腮腺膿腫、磨牙膿腫、貝佐耳德膿腫等。
(二)因外傷引起, 如魚刺刺傷及手術外傷, 細菌直接進入致感染化膿而成膿腫。
(三)經淋巴系感染而發生, 如急性咽炎、急性扁桃體炎、冠周炎等。
(四)經血行感染而來, 但臨床少見。

症狀
全身症狀較重,

有發熱、寒戰、體溫呈弛張熱型、出汗、頭痛、食欲不振、甚至虛脫。
咽旁和頸側劇烈疼痛, 吞咽困難, 發音不清, 有時張口困難。

檢查
患側頸部頜下區及下頜角後腫脹, 觸之堅硬、壓痛, 嚴重者上達腮腺、下達胸鎖乳突肌及鎖骨上窩皆有腫脹。 由於感染位於頸深部, 故表面皮膚無充血, 也觸不到波動感。 咽側壁隆起並稍充血, 扁桃體本身有或無病變並可被推向內側。 必要時穿刺抽膿, 即可確診。

治療
積極抗感染, 適當補血補液和加強支援療法。 膿腫形成及時切開排膿。
(一)經咽部引流:在咽部腫脹最明顯處切開排膿。
(二)經頸部引流:以下頜角為中點, 於胸鎖乳突肌前緣作一縱切口, 亦可於下頜骨下緣平行在其他下方約1cm處作一橫切口。

皮膚切開後, 用血管鉗鈍性分離軟組織直至膿腫, 排膿後置引流條, 創口可部分縫合。